遇見小面衝刺港交所:去年收入超11億,將繼續發展下沉和海外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劉婧汐 廣州報道

據港交所4月15日披露,中式麪館連鎖品牌“廣州遇見小面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書,招銀國際爲獨家保薦人。

此前,遇見小面已獲得顧東生、青驄資本、九毛九、弘毅投資、喜家德水餃創始人高德福、碧桂園等知名機構/個人的投資。今年4月1日,前京東集團CEO徐雷以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身份加入遇見小面。

針對此事,遇見小面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具體情況請以招股書公告披露爲準。

將持續發展下沉市場和海外市場

雖然極富川渝特色,但遇見小面是一家典型的廣州企業。遇見小面於2014年成立於廣州體育東橫街,由三位創始人——宋奇、蘇旭翔及羅燕靈共同創立,而這三位創始人均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

2022年至2024年,遇見小面的營收分別爲4.18億元、8.01億元和11.5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66.2%。此外,遇見小面在2023年實現扭虧爲盈,當年的淨利潤爲0.46億元,2024年的淨利潤進一步提升至0.61億元。

近兩年,遇見小面有意降低菜品價格。公司指出,2022年至2023年以及2023年和2024年均錄得同店翻座率增加,主要由於其主動降低菜品價格併爲顧客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用餐體驗,以吸引更多顧客並增加整體銷售額。

目前,遇見小面門店人均消費28元,價位在26-30元區間,在中式麪館行業中並不算高,但也落入競爭最爲激烈的區間。紅餐大數據顯示,超七成麪館門店位於10~30元的價格帶;其次是30~60元的價格帶,佔比17.7%;60~90元的價格帶也有門店分佈,佔3.3%。

成立十年有餘,遇見小面擴張的步伐並不快。此前公司相關負責人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着4月8日香港西九龍高鐵站門店的開業,遇見小面實現了400家店的規模(包括特許經營和直營門店),其中,有近80%的門店都分佈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

而根據遇見小面的規劃,公司未來將顯著提高開店速度,同時發展下沉式、海外市場和特許經營門店。其預計,將於2025年至2027年分別在中國及海外開設約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以及170家至200家新餐廳。

招股書也指出,IPO募集所得資金淨額將主要用於拓展餐廳網絡、擴大地理覆蓋範圍並加深市場滲透等項目。“在未來,未來公司發展持續推進三駕馬車策略——下沉低線市場開店、探索海外市場開店、加大特許經營模式開店。”遇見小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不好做的中式餐飲生意

從行業角度來看,中式麪館行業的“廝殺”一直很激烈。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中式麪館市場高度分散,按2024年總商品交易額計的前五名參與者佔市場份額的2.9%。這與整個中式餐飲行業難以實現連鎖化的背景有關。與歐美快餐相比,差距懸殊。菜品和口味體系複雜、SKU繁多,使得中式餐飲標準化之路困難重重。

但挑戰也意味着機遇。據遇見小面表示,公司的獨特優勢就在於,從創立之初開始,創始人便自主研發了一套數字化管理體系,幫助門店實現標準化、連鎖化運營。“我們開發了一套高度體系化、標準化和數智化的經營模式,所有餐廳、所有營運人員、所有菜品都鏈接在管理體系裡,減少運營過程中對個人經驗及判斷的依賴。”遇見小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爲走出中式麪館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困局,遇見小面雖然品牌仍以重慶小面系列作爲主打,但事實上旗下產品種類多元,涵蓋麪條、米飯、小吃和飲料等。這與公司“多元化經營”的策略一脈相承。

對遇見小面而言,登陸資本市場無疑是其發展的關鍵一步。接下來遇見小面能否藉助資本力量,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