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見丨《我們的河山》用平凡英雄羣像喚起時代迴響

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全民抗戰史詩劇《我們的河山》於8月16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一套)(20:00)播出。該劇由毛衛寧執導,劉戈建編劇,王雷、陳鈺琪、焦俊豔、張天陽等主演,講述了青年黨員莊埼風(王雷 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沂蒙山區發展基層武裝,經歷重重考驗,開闢、建設、壯大抗日根據地,最終粉碎日軍掃蕩計劃,迎來抗戰勝利的故事。

首播即成“爆款”,輿論對新劇開播期待滿滿。

從官方輿論場來看,電視劇《我們的河山》尚未播出,便引發了國內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作爲全國媒體的風向標,中央級媒體率先發力,爲劇集開播奠定權威基調。央視新聞聯播作爲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平臺,向全國觀衆播報了劇集上線的重要消息。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平臺、中新社中新網、光明日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方公衆號、國家廣電智庫等央媒與行業權威平臺同步發聲,深度解讀劇集以“全民抗戰”爲核心的差異化主題,凸顯其在歷史敘事與價值表達上的獨特性;地方主流媒體平臺迅速跟進,北京青年報、瀋陽晚報、山西晚報、南京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成都商報等地方主流媒體均以首頁、大版或焦點圖報道,讓新劇開播熱度迅速傳至全國各地。值得一提的是,山東作爲劇集相關歷史事件的重要發生地,本地媒體更是全面集結,通過報紙、電視、移動端等多渠道密集推送,在微博等平臺發起話題討論,傳播聲量被不斷推高。

從民間輿論場來看,多數網友對於新劇的開播持歡迎和支持態度,整體氛圍昂揚向上,創新、突破、真實等關鍵詞成爲討論的焦點。電視劇《我們的河山》將目光聚焦敵後抗日根據地,展現大歷史裡的小溫暖,讓小人物撐起大信念,給予觀衆更多的親切感和沉浸感,營造出更加舒適的觀劇體驗。觀衆們的好評如潮,集中在“接地氣” “歷史厚重感” “劇情張弛有度”以及“打戲燃”等幾個方面。顯然,這部劇成功地在開篇就抓住了觀衆的心,爲後續的劇情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切口大史詩”的敘事風格創新,熬出最濃的家國情

在《我們的河山》已經播出的劇集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商業氣息少了淡了,有的只是幀幀光影中對歷史的還原再現。爲此,劇組秉持“真實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的理念,全程紮根山東臨沂沂南實地取景,依託獨特“崮”形地貌,實景搭建百姓村寨、日軍據點。此外,不惜大面積種植小麥,精準呈現季節變化和收糧場景。爲了模擬歷史真實的城牆質感,劇組用當年的技術方式燒製符合年代特徵的牆磚,並蒐集和製作大量戰爭年代的老物件,力求復刻真實時代風貌,爲觀衆帶來身臨其境的觀劇體驗。同時,運用大量超高清長鏡頭展現百姓生活與戰爭場景,賦予該劇“生活劇的質感”。可以說,正是這份近乎偏執的嚴謹,讓《我們的河山》迴歸抗戰劇應有的莊重與悲憫。

拒絕“個人英雄主義”,書寫平凡人的不凡史詩。

在熱播劇《我們的河山》中,沒有“孤膽英雄”,只有羣星璀璨的人民羣像。莊埼風,一個普普通通的教書先生,第一次開槍時手抖得幾乎握不住槍,卻在目睹鄉親被屠殺後,咬牙拾起了土槍。在那一刻,他內心的信仰在血淚中完成了淬鍊;焦俊豔飾演的王彧,本可以遠走他鄉,卻變賣了家產,帶着藥品與書籍奔赴前線。在爲傷員輸血時,她說:“我這條命,早就不屬於自己了。”其中,沒有豪言壯語,卻字字千鈞。可以說,劇中每一個角色,都塑造得有血有肉,他們會笑、會哭、會害怕也會猶豫,但總能在關鍵時刻勇敢站出來。戰爭,從來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秀場,而是無數普通人在烽火硝煙中共同譜寫的悲壯史詩。

從讓無數人落淚的《南京照相館》到當下熱播的《我們的河山》,抗戰劇若能喚起年輕一代對歷史的敬畏與思考,便是對先烈們最好的告慰,也是對民族精神的最好傳承。(文/薛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