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海:“兩山”理念提供了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中國方案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二十週年,近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在探索“兩山”轉化路徑與模式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相關案例爲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中國方案。
俞海表示,我國在國家層面先後作出支持“兩山”轉化的系列制度安排,各部門、各地區開展了大量實踐工作,探索多樣化實現路徑和創新模式。如生態環境部目前已遴選7批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總結了“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綠色資本”4種轉化路徑和生態修復、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補償等8種轉化模式。各地在實踐中深刻把握“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關係,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和產業融合,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爲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寶貴經驗。
他舉例指出,成都市在公園城市建設進程中,以“量化評估—市場交易—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爲核心模式,探索了豐富多樣的轉化路徑,如依託生態本底打造“公園+”“綠道+”的生態消費場景,以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生態產品溢價,以川西林盤爲載體激活鄉村生態價值、開展碳匯交易等,爲全國生態價值轉化提供了有益參考;磴口縣不斷探索新時代防沙治沙新路徑、新舉措,形成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堅持以治促用、治用並舉,邊向沙漠進軍,邊向沙漠要效益,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生態農牧業、光伏產業,健全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制度等保障措施,促進防沙治沙和生態產業的快速發展;南平市聚焦體制機制改革,提出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外圍打造環帶的保護理念,將環帶作爲實現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載體,在“圈外”將“圈內”的綠水青山轉化爲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實現“圈內”“圈外”協同發展。在環帶建設示範帶動下,南平市生態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形成了一座山、一片葉、一根竹、一瓶水、一隻雞“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
俞海強調,這些案例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人民爲中心,以產業爲基礎,以改革爲動力,以制度爲保障,走向綠色發展的現代化之路。這不僅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註腳,也爲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主席多次在國際重要場合積極宣傳‘兩山’理念,呼籲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爲國際社會探索綠色發展之路提供思想啓迪,爲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指明道路。作爲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堅持胸懷天下,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秉持‘授人以漁’理念,將‘兩山’理念實踐付諸於‘一帶一路’倡議、‘南南合作’等合作機制中,讓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切實從中受益。”他說。
俞海指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太陽能、風能和水電等綠色項目,將自身踐行“兩山”理念的做法、技術和經驗分享出去,推動“兩山”理念在當地落地生根,爲提升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
“全球環境治理行動緊迫性持續上升,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兩山’理念所倡導的‘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已成爲全球在追求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廣泛接受的核心理念和共同話語。”他強調。
他舉例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認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提升了中國引領者地位;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埃裡克·索爾海姆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十分精妙的理念,我們應該將其推廣到全世界。“綠色GDP”之父、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認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消解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二元對立,中國向世界展示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行不悖。
“站在‘兩山’理念提出二十週年的歷史節點,我們要努力做“兩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努力做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使‘兩山’理念不僅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更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貢獻東方智慧,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好指引,爲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更強動力,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俞海說。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