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鳳:“縫合思維”成美國Z世代新標籤
來源:環球時報
作爲美國社會的重要新生力量,“Z世代”的政治意識形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性。雖然他們普遍在社會議題上支持進步立場,支持LGBTQ+(性少數羣體)權利、環境保護和種族平權,但亦有部分羣體在經濟或文化方面表現出保守傾向,如反對非法移民、批判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和文化衝擊、抵制覺醒文化等。他們熱衷於街頭政治,但對民主的信任度持續下降,甚至對暴力政治的容忍度有所提高。這種看似矛盾的政治傾向,使美國“Z世代”被貼上了“縫合思維”的標籤。
美國“Z世代”思維上的“縫合”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既推崇社會主義的公平理想,又深陷資本主義的消費狂歡。數據分析機構Statista202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相較於其他年齡羣體,美國“Z世代”對社會主義的認可度最高。他們嚮往社會主義制度中更爲公平的財富分配,期待能夠以此實現種族平等、性別平等、環境正義等理想訴求,反對美國社會現實中的種族歧視和分配不均。但同時,他們又期待通過資本主義體制實現個人財富增長,並被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的牢籠所困,深陷於爲體驗買單來彰顯自身品位的“身份消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末日消費”和盲目追隨潮流的“社交攀比”的循環之中。
其二,既反對和質疑政府權威,又渴望社會安全網的保護。美國“Z世代”高舉反建制大旗,批判美國政客的腐敗與資本對政治的操縱,對政治和社會機構並不信任。但同時,他們又希望政府在解決社會問題和監管資本方面能夠發揮更大作用,期待國家爲其提供全面醫療、免費大學教育等福利制度,構建社會安全網。
其三,既積極參與政治,又表現出政治疏離。作爲最具政治意識的一代,美國“Z世代”高度關注政治議題,積極通過集會、遊行、示威等街頭行動和網絡請願、社交媒體宣傳等線上行動來影響政策走向。然而,他們對美國兩大傳統政黨的歸屬感與忠誠度普遍較低,對選舉較爲冷漠。特別是在近年的總統大選中,美國“Z世代”的投票率明顯下降。
但這並不代表美國“Z世代”思維的混亂無章。事實上,該羣體思維的矛盾與複雜根植於他們的成長環境與所處的社會現實。首先,成長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不穩定時期,美國“Z世代”見證了經濟危機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開始質疑資本主義制度,並對平等公正和高福利保障的北歐式民主社會主義制度心生嚮往。但身處資本主義環境中,“Z世代”的個體需求不可避免地被消費主義所塑造,同時嚴峻的經濟和生活壓力推動他們以“及時行樂”式的消費主義狂歡來宣泄情緒。
其次,經歷着美國政治極化加劇、社會撕裂嚴峻和通貨膨脹高企等現實,美國“Z世代”對政府治理能力存有懷疑,對傳統政治模式的不信任感與日俱增。與此同時,高昂的大學學費、住房壓力和不穩定的就業市場對“Z世代”構成生活壓力,繼而導致他們對經濟議題表現出雙重態度:既對國家干預經濟持謹慎態度,又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
再次,作爲“網絡原住民”,在受到算法驅動的社交媒體環境中,美國“Z世代”的思想受各種碎片化信息的影響,不再盲從於傳統政治派別主導的意識形態,而是選擇性地採納某些觀點。這就進一步削弱其對現有政黨的政治忠誠度,強化其受具體議題主導的意識形態傾向。
美國“Z世代”的政治矛盾思維既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產物,也將成爲未來政治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縫合思維”體現了“Z世代”對美國政府及民主制度的認同危機。在制度信任度下降的背景下,受到社交媒體上魚目混珠的碎片化信息的影響,美國“Z世代”的政治理念將更趨於“馬賽克化”,而缺乏嚴謹、穩定的理論內核。這就決定他們的政治參與將呈現碎片化的特點,相比通過長期、有組織的行動來實現政治訴求,他們更傾向於短期、即時的方式進行政治情緒表達和宣泄。另外,美國“Z世代”意識形態的不穩定性,或將促使美國兩黨調整政治動員策略。作爲極具可塑性的選民羣體,美國“Z世代”的訴求使兩黨在政策議程上可能趨向混合主義——在社會議題上偏向進步主義,而在經濟政策上採取更保守立場。同時,選舉動員形式將更依賴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從而推動美國政治走向超越傳統左右光譜的新態勢。(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