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Z世代對華認知經歷“細胞級更新”
張國慶美國網紅IShowSpeed(中文暱稱“甲亢哥”)來華的“發現之旅”直播,受到海外網友的廣泛關注,也給優化免籤政策以來持續火爆的China Travel熱潮加了一把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外國入境遊客達2694萬人次,同比增長96%;同時,1996年至2009年出生的外國“Z世代”在入境遊市場中佔比突破30%。這標誌着中國正越來越多走進海外年輕人的視野,中國在他們眼中的形象也正發生積極轉變。近兩年,美國年輕人的對華態度相比其他代際羣體出現了明顯的不同。2024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總體上,81%的美國成年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42%的受訪者將中國視爲“敵人”。但細分數據顯示,在18-29歲的美國年輕人羣體中,明確表示“不喜歡中國”的佔27%,而明確表示“喜歡中國”及“在某些方面對中國持有好感”的人佔比合計達25%。事實上,代際政治是理解美國政治的重要視角。一般來說,美國人口按出生年份可分爲六層代際,分別是“沉默的一代”(1928年至1945年)、“嬰兒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X世代”(1965年至1980年)、“千禧一代”(1981年至1995年)、“Z世代”(1996年到2009年)以及2010年以後出生的“Alpha一代”。從數量上看,“千禧一代”“Z世代”及“Alpha一代”構成的年輕一代已經成了多數。2019年,年輕一代的總人數達1.66億,佔比超過了其他年齡段人口的總和。因此,中美關係發展的“未來在青年”,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精準的判斷。美國“Z世代”對華態度的持續改善,本質上是一場由代際更迭、民間外交、社交媒體崛起等多方面因素引發的認知革命。首先,美國“Z世代”能從更客觀的視角看待中國的國際地位,與保守主義有着天然的隔閡。不同於曾經歷過“單極時刻”的美國中老年羣體,美國年輕人的成長在時間上基本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從通信技術、新能源車到TikTok、Temu等互聯網平臺,中國的商品與服務已經深度嵌入美國年輕人的生活。他們對中國發展成果有着更直觀、更積極的認知,這是他們在對華態度上與中老年羣體差異巨大的基礎。其次,美國年輕人對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科研、人文交流與合作並無太大牴觸,反而興趣滿滿。無論是硅谷的技術合作、留學生的往來,還是圍繞遊戲等年輕人感興趣話題的討論,民間力量一直在繪製一幅超越地緣政治的認知圖譜。這種潛移默化的溝通雖然緩慢,但影響不容忽視。早在“甲亢哥”中國行之前,ChinaTravel就已經成爲海外博主獲取流量的“財富密碼”;在中美教育合作上,也先後有馬斯卡廷中學、伊利諾伊大學等機構派出訪問交流團,來華訪學,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回憶。最後,社交媒體的崛起,是美國“Z世代”擺脫傳統西方媒體反華宣傳與洗腦的“隱形助力”。作爲生長在社交媒體發軔並走向成熟的一代,美國青年通過社媒平臺接觸到大量關於中國的內容。無論是中美網民小紅書“大對賬”,還是“甲亢哥”們來華直播掀起收看熱潮,社交媒體成功地打破了西方媒體靠謊言刻板印象編織的“信息繭房”,讓不少美國年輕人堅定了“去中國看看”的信念。中美年輕人之間的交流大門一旦打開便勢不可擋,這種“自下而上”的交往正通過旅遊觀光、留學交流和社媒互動等渠道,推動美國“Z世代”對華認知發生代際變遷。該現象本質上是數字時代代際權力轉移與全球治理範式轉型深度耦合的產物。當“Z世代”通過TikTok短視頻、網紅直播等“平行敘事”重構對華印象時,他們實際上正在完成三重歷史使命:解構冷戰思維的社會基礎、重塑中美互動的民意生態,以及重新定義“全球公民”的價值內涵。代際更替意味着美國內政主要議題的更替,也對中美關係的變化帶來重要影響。美國年輕人的積極態度將爲美國政治注入新的活力,爲中美關係未來創造新機遇。當前,這場代際認知革命已進入關鍵擴散期。數字時代的“馬可·波羅”通過China Travel熱潮構建着多維度認知網絡:從巴西青年通過社交媒體學漢語,到日本主婦通過小紅書研究漢服穿搭,再到非洲創業者通過阿里巴巴學習電商運營。這種去中心化的民間交流,正在地緣政治的裂隙間搭建起一座“民間交流之橋”——它既不同於官方主導的公共外交,也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無數個“IShowSpeed式”的個體化體驗,實現文明認知的“細胞級更新”。(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