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心梗、中風 膽固醇愈低愈好
敏盛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念中。(陳念中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心血管疾病位居我國10大死因第2名,動脈粥狀硬化是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血管疾病主因。醫師指出,動脈硬化與高膽固醇息息相關,高達8成膽固醇爲人體自行製造,因此除了調整飲食,呼籲高風險族羣更應積極治療,透過適當藥物、針劑治療,降低膽固醇,有效控制血脂。
敏盛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念中說明,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抽菸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尤其膽固醇對血管影響極大,當血管內皮發炎,加上低密度膽固醇堆積,就會形成粥狀斑塊,導致動脈狹窄、硬化甚至阻塞,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風險。
陳念中強調,膽固醇控制「越低越好」,尤其曾發生心血管事件者更要積極治療。糖尿病等高危險羣,低密度膽固醇治療目標應降到100mg/dL;血管阻塞、做過導管等患者,應控制在70mg/dL以下;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或合併多種動脈硬化,目標更應小於55mg/dL。
不少民衆認爲,飲食、運動能有效控制膽固醇。陳念中指出,事實上高血脂多與體質有關,約80%膽固醇是人體自行製造,僅20%來自飲食,因此只要有遺傳基因,血脂往往難以單靠飲食控制,須透過藥物治療。
目前臨牀第一線最有效降血脂藥物是史他汀類,能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降低40~50%膽固醇,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肌肉痠痛、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第二線藥物則能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通常會合並史他汀類使用。
若口服藥難以控制,或患者無法忍受副作用,可考慮第三線針劑治療來增加膽固醇「代謝」。陳念中解釋,透過抑制PCSK9酵素,讓肝臟中負責代謝膽固醇的「受體」能循環使用,有效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目前主要有2周1次與半年1次2種針劑,但因健保給付嚴格,多半仍需自費。
陳念中分享,曾收治一名45歲患者,本身有抽菸、高膽固醇,初次就診時低密度膽固醇高達170mg/dL,做完心導管、搭配降血脂藥後降到約70。2年後又出現胸悶,發現血管生成新的膽固醇,改用2週一次針劑治療,成功將膽固醇降到10以下。
然而,這名患者經常出差,有時會忘記帶藥,膽固醇一度回升到70~80,醫師建議他改用半年一次的長效針劑,相較原本一年須注射26針,長效針劑一年只需2次,不僅提升用藥順從性,也能更穩定控制膽固醇。
陳念中提醒,一旦有高膽固醇問題,動脈硬化風險就跟着提高。對於高風險族羣,藥物控制是最穩定、最有效的方式,平時也應減少攝取蛋黃、海鮮、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並戒菸、保持良好生活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