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小城太康:50萬人的奔波行囊|故鄉里的中國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晨燁 若不是親眼看見掛着“桂”“粵”“浙”“湘”“京”“陝”“滬”等五花八門的車穿梭在街頭巷陌之間,你恐怕很難想象,地處豫東平原腹地名不見經傳的太康縣,竟能在春節時迎來如此盛大“人潮歸鄉”的場面。
在行政區劃上,太康縣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是一個典型的河南人口大縣,擁有165.4萬的戶籍人口,下轄23個鄉鎮、782個村。歷史沿革上,公元前224年,秦始皇置潁川郡陽夏縣,公元587年,隋文帝開皇七年,改陽夏縣爲太康縣,縣名由此沿用至今。
太康縣與夏朝第三代君王太康同名並不是一個巧合:因疏於朝政而失國後的太康,據記載流亡並病逝於戈地,戈地即在今天的太康縣一帶;太康墓便位於太康縣城關鎮王陵村,太康縣也因而素有“夏王舊居”之譽。
置縣兩千多年來,吳廣、黃霸、謝安等一串閃耀於歷史星空的名字,爲太康帶來了深厚的人文積澱;同時,太康也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192萬畝廣袤的耕地孕育過無數豐收喜悅;此外,太康還是“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範縣”,有超過50萬太康人在天南海北地拼搏。
正因如此,每年的歲末,這座在田疇之間已延續千年的豫東小城,便迎來了一年中最生機勃勃的時刻。
太康的早餐
大年初一,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沿着縣城的主幹道,街邊支起的小吃攤早已浸在蒸騰的白氣裡。
一說到河南的早餐,很多人會想到“胡辣湯”。
在太康,這碗熱氣蒸騰的“胡辣湯”不但能驅寒,還能帶來年味裡特有的樸實和滿足。店家往往選用牛骨湯底,輔以花椒、辣椒、蔥姜等佐料,再放進麪筋、粉條、海帶絲、蔬菜丁等食材,熱湯入口又麻又辣。在寒冷的清晨,食客們端着一碗胡辣湯,就着水煎包“呼嚕呼嚕”邊吃邊喝,身子都暖和了起來。
除了胡辣湯,豆沫也是太康的經典早餐之一,將浸泡好的黃豆磨成漿,再加上玉米麪、青菜末等材料,熬成一碗略帶米香、豆香的糊狀湯品,熱豆沫帶着淡淡黃豆的清香,簡簡單單,卻最能喚起歸鄉人的記憶。
作爲麪食大省,河南燴麪也是不可或缺的經典風味。燴麪講究鮮香醇厚,通常選用優質高筋麪粉擀出或手扯出寬厚面片,以羊骨或牛骨熬製的高湯做底,再輔以海帶絲、粉條、木耳、香菜、辣椒油等配料,面片筋道柔滑,湯頭酥爛回甜,羊肉軟爛入味。
對於許多剛歷經長途旅行的返鄉人而言,最先想的便是在縣城小店裡來上一碗燴麪,邊吃邊聊,慢慢卸下旅途奔波的疲憊。
若說胡辣湯、燴麪、水煎包是刻進河南人基因的飲食圖騰,那麼太康街頭街角突然冒出的打着“廣東石磨腸粉”招牌的攤子,則讓人感到一絲意外的新鮮。
(清晨街邊的早餐攤 鄭晨燁/攝)
與河南的傳統麪點相比,腸粉的做法就要顯得精細不少,米漿在平整的熱盤上鋪開,放上肉末、雞蛋或青菜後,熟透捲起切段,澆上自制的醬料,輕輕一夾,入口即化。
大年初一在太康縣城吃到的石磨腸粉,讓廣東和河南兩個相隔千里且地域文化迥異的省份,在彼時彼刻產生了一絲奇妙的聯繫。
腸粉攤老闆告訴我,她年輕時同許多太康人一樣,選擇南下珠三角務工,年紀漸長後,便選擇回到家鄉養老,但又因自己閒來無事,便攢了一套製作腸粉的設備,支下一個早餐攤,也算是爲家中的孩子再發揮一些餘熱。
寒霧中,街角巷口的熱氣與香味交織着早起人們的笑聲,勾勒出這座小城春節裡最日常卻又最生動的圖景:一份燴麪、一屜水煎包,甚至一份“廣東石磨腸粉”,都可以在此刻驅散冬日的寒意,也讓歸鄉的人心頭一暖。
遠行的人此刻放下疲憊,走在略顯擁擠的巷道中,大口吃喝,彷彿把一整年的漂泊都熬成了胡辣湯濃郁的湯頭,一口下肚,瞬間回到親切又踏實的故鄉。
後備廂裡的鄉愁
作爲“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範縣”,太康縣內外出務工者數量常年可觀。根據2023年周口市人口發展報告,擁有165.4萬戶籍人口的太康縣,常住人口只有108.5萬人。
每年農曆初三、初四前後,太康縣城的熱鬧氛圍就開始“降溫”,各地牌照的私家車陸續駛上高速公路,步行街和購物公園裡也少了先前的熙攘,因爲除夕一過,對於許多太康人來說,新一輪“分離”的倒計時就已經開始。
母親也是其中之一,從1988年闊別家鄉前往深圳打工,近40年的時間裡,母親一共只在太康過過不到五次年。
蛇年春節前夕,當多年未歸的母親再次站在縣城的街頭,臉上寫滿了驚訝,她離開太康已經太久,平日裡只在微信上聽親戚們偶爾提起家鄉的變化,可這一回真正踏上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才發現記憶中的太康,確確實實變了模樣。
曾經熟悉的老街兩側,早已換上了統一風格的店面,步行街乾淨整潔,連夜市的攤位都擺放得井井有條;以前總是坑坑窪窪的馬路,如今也拓寬了不少,沿街的店鋪煥然一新;渦河兩岸新修了休閒步道,一側是靜靜流淌的河水,另一側則是開闊的綠地公園,步道鋪設了藍色的跑道和灰色的騎行道,夜幕降臨後,燈光沿着河岸鋪展,一改母親記憶中那條總是坑窪泥濘、荒草叢生的老路。
(大年初二,太康綜合農貿城,路人手中提着走親戚的禮品 鄭晨燁/攝)
回家前,車裡裝滿了從深圳帶回來的年貨,各種糕點、牛奶、禮盒,還有給家中老人準備的保健品、血壓儀,塞得後備箱滿滿當當,在出發前,母親打趣說回來車就空了。
可等到年過完,車裡的東西並沒有空,只不過是換了一批,仍舊是滿滿一車。
這次,裝的不再是從大城市帶回來的年貨,而是姥姥自己種的蔬菜,硬是塞了滿滿兩袋;還有姥姥醃的綠蒜,舅舅蒸的一鍋大饅頭。母親說,這些塞進後備廂裡的東西實際上都是一份份鄉愁。
類似母親這樣的離別,還有很多——
年輕人不甘於在小城中過一輩子,要外出尋找更廣闊的天地;中年人身負家庭的壓力和責任,只得繼續背井離鄉的生活;老年人留守在渦河附近的這一方天地,照看着一座座逐漸空落的院子,等待着下一個春節,等待着那些走出去的孩子們再度歸來。
鄭晨燁經濟觀察報記者
深圳採訪部記者關注新能源、半導體、智能汽車等新產業領域,有線索歡迎聯繫: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