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故里變身立德樹人的教材
“北京去了2次,昆明去了3次,在家鄉玉溪的舞臺上,我都數不清啦!”在玉溪師範學院附屬小學的音樂教室裡,三年級學生沐騏說。作爲學校合唱團的領唱,每次唱起國歌,她都感覺“音符像小鼓點,敲在心尖尖上”。這有力的“心跳聲”,正是國歌作曲者聶耳的故鄉——雲南玉溪紅塔區創新思政教育的生動迴響。在這裡,本土紅色資源成爲流淌在課堂內外、立德樹人的“活教材”。
“過去講愛國主義離生活遠,感觸自然淺。現在不同了,聶耳的故事就是我們身邊的‘活教材’。”在聶耳小學,校長楊翠英自豪地指着一幅由學生們創作的《聶耳與國歌》線描巨幅文化長卷。爲完成這幅畫,孩子們走訪聶耳故居、查閱史料,將愛國精神化爲了看得見、摸得着的身邊故事。該長卷也因此入選了雲南省“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示範案例。
如何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紅塔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思政教研員張永芳認爲,關鍵在於用好家門口的資源,“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和藝術場景裡,把紅色基因‘種’下去。”爲此,紅塔區正着力推進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體化,實現從幼兒啓蒙到小學深化,再到中學思辨的“螺旋式上升”。
理論的種子,需在實踐的土壤中才能生根。今年5月,後所中學學生踏上了“行走紅塔”研學路。在聶耳和國歌教育基地,面對天安門廣場國旗實物、聶耳手稿等展品,學生許韻好深受觸動:“感覺書本上的聶耳叔叔‘走’出來了!他那種爲國爲民吶喊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前進!”
據瞭解,紅塔區整合全區紅色資源,精心打造了“六線十點”主題研學路線。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1萬名學生踏上了這趟“行走的思政課”。通過讓舊址遺蹟成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爲教材,思政教育變得鮮活而深刻。
如果說研學是讓思政教育“看得見”,那麼藝術則是讓家國情懷在美的薰陶中“聽得見、做得出”。玉溪師院附小童聲合唱團多次登上舞臺,指導教師普海玲說:“我們不只教技巧,更要讓孩子們理解歌曲背後的故事與情感,這樣歌聲裡纔會有力量。”
在近期一場繪畫比賽上,一幅畫作引人注目:天安門城樓下,一羣少年圍聚在聶耳的鋼琴旁,眼神充滿敬仰。紅塔區教育體育局局長賴汝貴看着這幅畫,一語道出了紅塔區思政教育的核心追求:“德育創新非一日之功。你看,信念的種子不就通過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種進心田了嗎?我們追求的思政教育是要讓愛國情懷如鹽入水,讓孩子們在歌聲裡、畫筆下、日常生活中,自然領悟‘我’與‘國’之間那份深刻而溫暖的聯繫。這,就是聶耳故里思政教育應有的‘心跳聲’與溫度。”(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特約通訊員 鄭竹君)
作者:鄭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