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不是懦弱!新型血液檢測精準用藥 助脫離情緒低谷
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楊延光(右)表示,很多人認爲憂鬱症患者是「想不開」、「太懦弱」,勸他們要勇敢一點,其實並非如此,和環境、基因等有關。(王家瑜攝)
全臺近200萬人具有憂鬱傾向,就如同一場「情緒感冒」,需要專業協助。醫師指出,多數憂鬱症患者可妥善控制病情,但有2、3成患者反覆發作,更有部分會惡化成重度憂鬱症,在治療上面臨極大挑戰,透過新型血液檢測,可幫助精準用藥,減少換藥的煎熬。
衛福部統計,國人憂鬱症盛行率爲8.9%,全臺近200萬人具有憂鬱傾向,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約12萬多人。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楊延光表示,很多人認爲憂鬱症患者是「想不開」、「太懦弱」,勸他們要勇敢一點,其實並非如此,和環境、基因等有關。
精神醫學領域仍處於傳統的症狀指標,由病患自我描述病情,如果心情低落、憂鬱,吃不下、睡不好,持續2周以上,即研判爲憂鬱傾向,再依照自身用藥經驗,開立處方藥物。
然而,第一線抗憂鬱症藥物約有10種,某些藥物適用於特定患者,對於其他患者治療效果有限。楊延光說,若用藥2到4周後仍不見任何改善,醫師會評估加重劑量或考慮換藥,讓許多患者承受「試藥、換藥」的考驗及煎熬。
楊延光說,如同癌症治療逐漸走向個人化,精神醫學也逐步發展精準治療,目前已有多種基因檢測工具。若能瞭解神經傳導物質分佈狀況,可以進一步確診爲單純憂鬱症,或是較複雜的雙極性疾患(躁鬱症),甚至是其他精神疾病。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尼古列斯庫(Alexander B. Niculescu)分享,一名常春藤名校學生精神狀況長期不佳,接受憂鬱症治療也沒有改善,接受檢測後,診斷爲創傷後壓力症候羣,醫療團隊改用少量的抗憂鬱藥物,搭配專治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的方式,病況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