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收緊”退貨規定背後:退貨率高企侵蝕時尚企業利潤

近日,優衣庫更改退貨規定。自5月1日起,優衣庫門店自提/門店急送訂單支持到線下門店退貨,且僅可至原自提/急送門店辦理退貨。其他線上訂單不再支持到線下門店退貨,僅支持退回線上指定地址。換言之,哪裡買的得回到哪裡退。

截至發稿前,優衣庫未向南都·灣財社回覆變動的原因。不過,優衣庫並非第一家變更退貨規定的時尚企業。早在2023年ZARA便出臺類似規定,其線上渠道購買的衣服不能在線下門店直接退貨。另一快時尚巨頭H&M也在2022年發佈了類似規定,如今更是規定除會員外無法享受線上免費退貨。

退貨政策收緊,雖然曾有品牌迴應調整背後是出於“讓消費者有更清晰一致的服務”,但不爭的事實是快時尚巨頭們在中國市場面臨着越來越卷的競爭。門店收縮、大中華區業績失速,成爲“優衣庫們”共同面臨的新挑戰。在業內人士看來,縮減退貨開支,也是應對近年利潤率降低、成本高企、白牌平替競爭激烈的一種手段。

退貨問題帶來的成本壓力

免費退貨服務最初是線上零售商吸引消費者、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的一種手段,但後來逐漸變成了網購的一種服務標配。但隨之而來的,也有退貨問題帶來的成本壓力。

相關財報顯示,迅銷(優衣庫)、ZARA、H&M這三大快時尚巨頭,在2024年的營收增速和利潤率出現了明顯的背離。浙江省服裝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就指出,利潤率背離業績背後,與行業退貨率高企有關。

據瞭解,退貨管理在全球時尚行業都是難題。與傳統送貨可以集中起來做優化配送相比,網上退貨往往是單獨進行,這些需要退回的物品先被一件件收集起來,再陸續運到倉庫。兩者的管理模式和處理效率也有不同。

就此次優衣庫的退貨新規,深圳消費者王女士就表示,並不介意新規的調整,只是希望退貨模式變更之後,網上的售後質量可以跟上。

快時尚在中國市場的下一步怎麼走

優衣庫這樣的快時尚巨頭,在中國市場面臨着失速的挑戰。

近期,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發佈2024-2025財年中期業績(2024年9月-2025年2月),總營收1790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13億),同比增長12%,淨利潤23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9億),同比增長19.2%。

其中優衣庫品牌收入在迅銷集團總收入佔比86.9%。東南亞、印度、澳洲、北美和歐洲都在高速增長,唯獨大中華區放緩,優衣庫大中華區營收下降約3%到3617億日元,利潤下降約9%,中國大陸市場收入下降了4%,利潤下滑11%。2025年第二財季,優衣庫出現季度淨閉店,曾高喊“每年新開80到100家門店”的優衣庫放慢了開店節奏。

類似地,ZARA、H&M也在中國面臨同樣的情況。

2024財年(2024年2月1日~2025年1月31日),西班牙快時尚品牌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營收同比增長7.5%至386億歐元,淨利潤同比增長9.0%至59億歐元(分別約合人民幣3043億和465億);毛利率爲57.8%,與去年同期持平。不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及其他地區”在總營收的佔比繼續下滑至15.7%。從2020年至2023年,Inditex集團在“亞洲及其他地區”的銷售額佔比分別爲23.2%、19.7%、18.1%、16.9%,呈現逐年下滑趨勢。

而H&M在國內的門店更是加速關閉。根據H&M集團202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期內,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2%至553.3億瑞典克朗(約合401.52億人民幣),在中國所在的亞太地區銷售額同比下降5%,營業利潤爲12億瑞典克朗(約合8.71億人民幣),顯著低於市場預期的19億瑞典克朗(約合13.79億人民幣)。

3月31日,有消息稱H&M近年新推的&Other Stories開業僅3年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門店將關閉。

隨着快時尚上演更激烈的價格戰,這些巨頭們又會如何在中國市場走出下一步?Inditex集團大中華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ZARA在中國內地市場運營超過70家門店,並一直在不斷優化和升級門店,通過開設更大規模的門店,同時藉助高效的數字化創新技術爲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加整合的時尚體驗。

大店策略,成爲共識。而優衣庫在放慢開店步速的同時,希望加上半定製化的服務差異化尋找增量。迅銷集團全球執行董事、優衣庫大中華區首席市場官吳品慧曾在2024年一次採訪中提到:“優衣庫會持續開新店,但偏重大店,從‘求量’轉變到‘求質’上,通過打造城市旗艦店來傳遞輸出更多的新消費方式。”

此外,優衣庫很早就推出了“半定製牛仔褲”服務,用戶可以在線上(主要是App端)輸入體型數據,門店還會配備3D量體設備,20秒就能生成12項體型參數。工廠根據數據快速反應生產,僅7天時間可交付定製產品。

但能否讓中國消費者持續買單?快時尚巨頭們的下一步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

採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陳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