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緊迫感,叫“國家喊你減肥”
“有些同志體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圍大了,體重也超了,有的還患上了慢性病,需要專業醫生和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日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他語重心長的呼籲衝上熱搜第一,得到廣大網友點贊。
從“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到“減肥十年功,吃胖三分鐘??”,再到“每逢佳節胖三斤,仔細一看是公斤”……體重管理總是被各種調侃,自帶熱搜“體質”。這些網梗的存在,直觀反映了自律和惰性的博弈,一句句紓解焦慮的自嘲,恰恰折射了體重管理的嚴肅性。對個人而言,體重失控影響外觀不說,更重要的是對健康不利。正如雷海潮介紹,當前危害中國老百姓健康的首個主要危險因素和疾病,還是來自於慢性的非傳染性疾病,很多致病因素跟每個人的行爲生活方式、飲食和體育鍛煉都密切相關,比如體重異常。
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上,個人“超重”背後,是社會難以承受之重。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達到34.3%和16.4%,青少年肥胖率逐年遞增;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生活方式變化,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慢性病死亡人數佔居民總死亡人數的比例超過80%。儘管近年來國民健康水平總體提升顯著,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下降至15%,但長遠來看,由於慢性病發病率高、病程長、有效控制率低,不僅損害居民生活質量,還帶來了巨大的醫療支出負擔,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於個人於社會,體重管理都不可“輕拿輕放”。正因如此,《“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治已病”爲中心向以“治未病”爲中心,突出關口前移、預防爲主。去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就聯合16個部門啓動“體重管理年”活動,相關話題也曾引發了一波討論。全國兩會期間,迴應這一議題足足花了7分鐘,可見相關部門對其重視程度。
雖說“管住嘴、邁開腿”很大程度要靠個人意志,但同樣離不開足夠的社會支持。據國家衛生健康委介紹,將從三個方面推進工作,包括持續做好相關知識宣傳,引導醫療衛生機構設立體重門診,提供良好的專業諮詢環境和平臺等等。這些動作是必要的,也是務實的——衆所周知,體重管理之難,不在於一時的行動,更在於長期的堅持,貫穿了一個人的全生命週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小事做起,健康中國這項系統工程,也需要從這樣的“小切口”出發,日拱一卒、不捨寸功地撬動改變。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就得“斤斤計較”。這不,國家都再次發出號召了,此時不動,更待何時?(鍾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