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下雨滲水 議員勘查大里掩埋場
臺中市議會警消環衛委員會11日前往大里垃圾掩埋場考察,關心防汛整備與滲出水處理狀況。(陳雅惠服務處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臺中市大里掩埋場位於低窪地帶,地方質疑垃圾掩埋量增加到近40萬噸,不分黨派市議員擔心颱風期間防水布破損、雨量過大恐導致污水外流等問題,要求市府加強監控檢測,別讓居民感到不安。環保局強調,放流水都有經過處理纔會排放,防水布若異常能即時監測,目前正推動雨污分流工程,確保滲出水完整收集與處理。
臺中市議會警消環衛委員會昨前往大里垃圾掩埋場考察,關心場區防汛整備與滲出水處理情況。市議員陳雅惠表示,大里掩埋場位處低窪地帶,若雨勢過大造成滲流水外流,後果不堪設想。
陳雅惠說,她要求市府強化監測與防汛應變機制,並建立即時監控與通報系統;她建議颱風期間應安排專人值守巡查,並將掩埋場監控影像與市府防災中心連線,確保能第一時間處理異常。
市議員張芬鬱指出,大里掩埋場垃圾量已達39.8萬噸,市府雖推動將廢棄物轉化爲固體再生燃料,但要到明年才能啓用,垃圾打包計劃也延宕,令居民不滿。
張芬鬱表示,放流水雖經處理,但呈淡茶色、每天排放約80噸,仍讓民衆擔心,應加強檢測與改善,她同時要求地下水檢測由每季改爲每月,並增加微生物檢測項目。市議員江和樹認爲放流水雖經處理,但底部仍有殘渣,應送焚化爐處理,不應再堆回掩埋場。議員李天生則質疑,掩埋場長期使用,防水布恐有破損疑慮,要求環保局徹底檢查。
環保局環設大隊長蔡德一回應,目前掩埋場使用面積約4.5公頃,每日處理80噸滲出水,場區已啓動雨污分流、底泥抽淤及攪拌機汰換等精進工程,地下水檢測值均低於標準。
他表示,現場除作業區外,其餘區域皆以覆土及黑網覆蓋,減少異味與垃圾飛散,若防水布破損,監測系統可立即偵測;放流水部分皆經處理符合排放標準,針對處理後顏色偏深問題會再改善。
另,市府預計11月底啓動垃圾打包計劃,明年下半年配合固體再生燃料啓用,盼有效解決垃圾堆積問題。文山焚化廠汰舊換新,目前與最優申請人「臺泥達環文山合作聯盟」議約中,預計118年完成首座新爐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