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師如此,何其有幸
4月7日早晨,我收到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98歲高齡的胡德海先生髮來的信息,分享他最近撰寫的一篇兩萬多字的文章。讀完後,我的敬佩與自豪之感再次升騰。20年來先生對我的培養、教誨與鼓勵歷歷在目,他多年筆耕不輟、老驥伏櫪的大師風範還在不斷激勵我奮進。
做研究功夫在“詩”外
2005年9月,在命運的眷顧下,我成爲胡先生門下的一名博士生。開學那天,先生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並給了我一張書單,要求我近期把這些書認真讀完。上面列的十幾本書有教育類的,還有不少是文史哲類書籍。我不由發怵,暗暗思忖:我讀的是教育學博士,能把教育類書籍讀好、順利完成博士論文就不錯了,哪有時間和精力認真讀這麼多書!
先生似乎察覺出了我的困惑,緩緩講了兩句詩,一句是“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意指學習教育學,需要跳出教育學來看教育學,才能學得更紮實、更透徹,才能把教育理論研究得更全面、更客觀、更深入。另一句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指導我要學會“借力”,不光要借教育界的大師和名作之力,還要善借其他相關學科的優秀學術成果之力爲己所用,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胡先生的話令我茅塞頓開,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讀書是學好專業、做實研究的有效渠道。
培養學生是教師的本分
讀博士需要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務,一個學期結束後,我寫了第一篇文章,依照其他博士生的做法署上先生名字,誠惶誠恐地請他指正。一個星期後,先生找我談話,路上我一直忐忑不安,生怕文章寫得不好被先生批評。沒想到,先生非常溫和地將他修改過的文章拿給我,看見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我在慚愧之餘頗爲感動。但令我不解的是,先生把自己第一作者的署名給劃掉了。
看出了我的疑惑,他笑着說:“寫得不錯,但還需下功夫修改,你再好好斟酌一下。另外,以後寫文章不要署我的名字。培養學生是老師的本分,我幫你修改文章、指導你寫論文,都是作爲導師應該做的,這是我的工作。”
求學中,我對先生的高尚品格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在生活中,他爲人真誠謙和,做事踏實嚴謹;在工作中,他恪守本心,兼顧事實規律與人情關懷;在治學中,他更是堅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嚴謹務實。先生的學術涵養,正是其人格精神的自然流露。
讀書是最好的精神追求
博士畢業前幾天,胡先生送我幾個沉甸甸的紙箱,並語重心長地叮囑我:“這裡面裝的都是我多年來的藏書,現在我年齡大了,把它們送給你。以後無論做什麼工作,別放棄自己的專業,專業是教師的立身之本;無論遇到何種境遇,都不要忘記讀書。讀書是最好的精神追求,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能讀書的人。”
一席話,幾箱書,既是先生贈予我的畢業紀念,也是一份彌足珍貴的人生禮物。畢業17年來,先生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我從未忘記,並將其作爲自己的座右銘。多年來,無論在什麼崗位上工作,我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堅持學術研究,堅守着神聖講臺,守望着教育的發展。無論工作多麼緊張,無論人生境遇如何,我都沒有忘記讀書,並把讀書變成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命的存在狀態。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畢業後每次拜訪胡先生,他都會跟我講他正在讀的書、寫的文章、要出版的書稿,以及自己的學術規劃。每次聆聽他的教誨,我都感佩不已:一位老人能夠堅持不懈地做研究,寫出這麼豐富而又深邃的理論,完成如此大篇幅的文章,需要多少精力、激情與能量?
出於關心,我曾委婉地勸道:“胡老師,歲月不饒人,您年紀大了,要注意身體,讀書時間不宜太長。”他笑了笑說:“我現在讀書時間不長,每天也就五六個小時吧。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能懈怠。”這句話猶如一座燈塔,提醒我學習是一種終身的追求和責任。無論我們身處何地、年齡多大,都不能放棄學習,要把學習變成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作者系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7日 第03版
作者:高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