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社宅居住年限被趕出…身障者淚訴 民團:別用社宅解決所有社會問題

黃姓精障民衆眼眶泛紅,感謝社工協助搬遷。記者曾學仁/攝影

身障者黃小姐雙腳不良於行,且有輕度精神障礙,她居住安康平宅近20年,因平宅改建爲興隆社宅,近期被要求遷居。平宅改建多年,經濟及自理能力較佳住民,多已離開或遷入社宅,留下最弱勢族羣。民團指出,對於這羣最弱勢住民而言,不僅遷入社宅有年限限制、租金上漲等壓力,也恐因不符合社宅集體居住要求,而被提前趕出社宅。

黃小姐泣訴,她去年工作中發生意外,醒來時已在醫院,目前身體仍不良於行,遷居社宅後,被社工告知,居住滿6年後恐需搬離,且每年租金都會調漲,她沒有收入,且與女兒關係不睦,連入住押金也是向人借錢付款,而高達6千元社宅房租,單靠身障補助難以支應,預計再找手工藝零工補貼家用,「爲何上天不帶我走,活在這世界真的很痛苦。」

北市康職員林建宇指出,安康社區轉型爲興隆社宅後,居民須面對從每月數百元管理費,轉爲數千元租金的變化。對部分具工作脫貧能力、希望改善居住環境的住民而言,這樣的制度轉換可能成爲投入就業的誘因;但對身心障礙者或長者等以「安貧」需求爲主的族羣,卻是一大挑戰。他們需從長期習慣低租金或無租金壓力的生活,逐步過渡到「自立租屋」的模式。

然而,現行社宅居住期限至多僅12年,期滿後須重新評點或抽籤入住,若改爲自行租屋,則必須進入主流市場與一般租客競爭。林建宇表示,這對弱勢者而言「就像是進化後還要再超進化」,但許多住民12年後面臨年長、身體退化、競爭力下降,更需要穩定支持,建議政府研議,針對特定弱勢族羣,提供更長期或彈性居住安排,並視在地情況調整社宅中四成弱勢戶比率上限,以兼顧社區安定與政策彈性。

林建宇指出,現階段社宅制度最大挑戰在於「輪轉率」公平性,在地弱勢戶長期居住,恐引發外部排隊弱勢戶與青年族羣排擠疑慮,但根本問題仍是整體社宅供給量不足,反觀國內社宅多以青年安居爲主,不像國外部分國家區分青年型、弱勢型,卻被期待迴應少子化、高齡化與弱勢照顧等多重社會任務,但國內社宅資源有限,除非持續擴增社會住宅供給,否則終將面臨社宅「社會」兩字,屬於青年或是弱勢的難題。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林育如表示,安康平宅是早年是政府推動的平價住宅措施,居住其中的弱勢住戶,已累積經濟基礎及能力者,多已自行搬離,最後留在社宅居民,多因爲居住弱勢,無法搬離,即使遷居社宅,新型社區式管理,加上進出門禁、電子鎖,室內配備電磁爐等,生活習慣必須改變,若無法配合者,有可能被要求提前遷出。

林育如說,社會住宅爲混合式社區,除弱勢民衆外,也包括一般市民以抽籤方式入住,身障、精障者生活能力不如一般民衆,住在集合式大樓中,有些居民想到離開家門需經重重關卡,恐更不願意與社會互動,在居住環境變動過程中,需要更多、更細緻的陪伴,社會住宅立意良善,住宅安全性、品質高,但對於弱勢者租金相對高昂,但是否符合弱勢者需求,是住宅政策需要留意之處。

安康平宅改建,興隆會所社工協助精障者遷。記者曾學仁/攝影

安康平宅改建,需牽至興隆社宅,興隆會所社工協助精障者搬遷。記者曾學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