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憩景區來客數統計失真 觀光署修法明年起納AI人流偵測
▲觀光署明年納入「海、空運入境人次」、「AI人流偵測」等方式統計景區人次。(示意圖/記者呂佳賢攝)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爲了解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到訪趨勢,觀光署每月開放各機關填報人次,但過去屢被質疑數據不夠精確。觀光署預告修正「主要觀光遊憩據點統計作業要點」,新增「海、空運入境人次」、「AI人流偵測」及「電信數據」等統計方式,明年上路。
觀光署每月開放中央各機關及地方政府填報景區到訪人次,涵蓋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森林遊樂區、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農場、文教場所、由政府或非政府設立、經營或委託管理的據點。過去多是以以門票數、停車數、住宿人次、資通訊設備、電子計數器、柵欄式計數設備等進行統計。
有民代曾質疑高雄市府宣稱高雄觀光人次連續2年全國第1,卻與財政部統計觀光產值排名不符,指市府數字灌水,連愛河周邊慢跑、買飯民衆全算進去。先前也有立委曾在立法院質疑,觀光署現有統計方法不夠精確。
觀光署近日預告修正「主要觀光遊憩據點統計作業要點」,在既有統計方法下,新增較科學、客觀統計方式,如「海、空運入境人次計算」、「AI 精密人流偵測」及「電信數據」等。另爲明確各據點遊客人次統計範圍,增訂「統計範圍面積」。
另外,觀光署也說,考量重要觀光景點建設期程及其客源培養約需2至3年,據點增刪修檢核時間從每年1次,調整爲每3年1次檢討。
觀光署表示,過去據點遊客人次相較前一統計年度同期或上個月變動超過20%,填報機關應說明原因,如未妥善分析變動原因,經觀光署通知限期改善,未改善達3次者,將刪除該據點及不列入該年度統計。另外,配合統計資料封存作業,相關統計資料更正,以觀光署公告當月及其前3個月內數據爲限,逾此期間將不予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