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年輕人住社宅仍買不起房…改低公設低坪數? 中市府研議中

臺中市自建設宅超過1萬戶,議員建議規畫低公設比或低坪數的便宜社宅,市府表示會做民調,也會從3個方向研議提高社宅的容納量能。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臺中市政府完工與興建中社宅超過1萬戶,六都中僅次於臺北。議員擔心,社宅租金雖比市價便宜,對年輕人來說仍然沉重,住完6年都未必買得起房,建議市府考慮低公設、低坪數的較便宜社宅;市府表示,會調查民衆想法,也會從土地取得方式等面向整體研議。

臺中市政府自建社宅共1萬231戶,已完工3668戶、興建中6563戶,分佈於豐原、梧棲、西屯、北屯、南屯、北區、東區、大里、太平、烏日等區,分爲一房型、二房型、三房型、共居房與創業房,租金按市價的五成到七成計算,從4000餘元到1.6萬元不等,中籤率約爲15%。

市議員李中表示,市府興建社宅進度超前、品質優秀,不過也衍生出另一種疑慮,社宅蓋太好導致居住成本高,以年輕夫婦須要的三房型來說,第一年每月租金動輒超過1.5萬元,第三年以後甚至逼近2萬元,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即使抽到社宅也存不了錢,住滿6年仍買不起房。

李中指出,社宅的目的應該是「過渡性住宅」,以新加坡、香港爲例,他們的國宅品質較低,但收費低廉,年輕人住的同時可以存錢;他以房屋造價計算,臺中的社宅只要減少公共設施、且坪數壓縮到6坪左右,月租就能控制在3000元,建議市府考慮建置這類社宅。

李中今年6月在市議會已提出此建議,臺中市長盧秀燕當時迴應,會做民調了解民衆想法,再研議後續是否規畫。都市發展局長李正偉今表示,臺灣與新加坡不同,稅課較低,要朝向完全社會福利國家的方向難度更大,市府會持續檢討社宅的設置方向,達到居住正義。

李正偉指出,目前會朝3方向研議提高社宅的容納量:第一,增加用地取得的途徑以降低開發成本,如都市計劃、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回饋,或捷運聯開和增額容積回饋;第二,研議其他開發方式如地上權宅、容積獎勵鼓勵;第三,整體研議公設佔比,不過會盡可能保留社福功能。

李正偉強調,市府會繼續改進與增加社會住宅的容納量,目前雖已超過中央規定的8000戶目標,明年還會增建設宅;除了社宅,居住正義的另外二大政策「租金補貼」、「包租代管」也會持續落實,盼中央挹注資源延續乃至加強,如提高租捕或擴大包租代管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