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美豬雞傾銷 業者:產地標示是底線
美國對臺灣自8月1日起課徵20%對等關稅,引發產業與民生連鎖反應。圖爲臺北一間賣場,民衆選購包裝美國牛肉產品。雖然此次關稅主要針對臺灣出口至美國的產品,但臺美貿易緊張可能間接衝擊匯率與物流成本,進一步影響進口物價與民衆生活支出。(鄧博仁攝)
美國對臺對等關稅暫時定調爲20%,賴清德總統強調「還有努力空間」,外界猜測恐開放更多美國農產進口換取更低關稅,其中美豬、美雞影響較大,相關產業協會則表示,只要進口量提高,勢必影響國內產業,而底線就是明確產地標示,讓消費者有選擇「國產貨」的空間。
根據農業部統計,我國2024年共進口約20萬噸雞肉,其中僅1千公噸來自其他國家,其餘皆爲「美國雞」,進口額達80億元,多用於加工食品方面如雞塊、雞肉丸等;而豬肉方面2024年總進口量8萬公噸,其中美國僅4千公噸、進口額3.8億元,同樣多用於加工肉品,生鮮豬肉、小吃店仍以本土豬爲主。
養雞協會理事長邱時恩提到,目前我國雞肉進口稅率爲20%,倘若降爲零關稅,業者勢必更大量進口導致本土雞肉完全無法與其競爭,尤其是雞肉其實吃不太出本土、進口差異,民衆也難以分辨,希望政府不要讓步。
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表示,本土豬肉在風味上、飲食習慣上都具有絕對優勢,不怕美國豬競爭,但就怕產地標示的防線失守導致民衆無法辨識,呼籲政府堅守來源標示的底線。
臺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張佑誠提到,倘若開放是必然趨勢,那政府除了堅持產地標示外,業者也可趁此機會進行產業升級,接軌國際規格,例如肉品分級比照牛肉,區分出不同部位的不同級別,民衆能有更多選擇,業者也能鎖定高端客羣。
對於美豬美牛的開放,是否是此次談判的籌碼?食藥署長姜至剛表示,談判還沒有簽約,依國際公約,都還不能講,這是爲了讓長官們在談判時無後顧之憂。後續若有結果,會統一在談判辦公室,由政院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