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噱頭沒賺頭?! 1977年政府輔導成立「青年商店」

中華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與行政院青輔會、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合作試辦的「現代綜合食品商店(青年商店)」,廿五日正式開幕現場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7/06/25龍啓文攝影)

「青年商店」是1970年代後期由農復會、行政院青輔會與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共同輔導推動,目的是爲了改進傳統雜貨店的零售方式,並增加青年創業機會。首家青年商店於1977年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開幕,隨後擴展到數十家門市。

【推薦閱讀】 不敵連年虧損和食安危機 松青超市經營近30年被全聯收購 僅用13年展店成長達10倍!1998年民營化的全聯福利中心

青年商店的特色是透過現代化的經營方式,提供消費者一個乾淨衛生、價格透明的購物環境。蔬果魚肉的貨源,直接來自農會、果菜運銷公司、魚市場、肉品市場及臺糖公司,以確保生鮮食品的品質。與傳統市場不同,青年商店類似小型超級市場,販售果菜、肉類、日用品及菸酒等商品,上架前都經過整理與包裝,並有明確標價與收銀機結帳。對消費者而言,免除在傳統市場的討價還價,而且青年商店不只燈光明亮,配備冷氣空調,還有開放式的商品陳列,是舒適便利的購物環境。

儘管在創立初期,青年商店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印象,但仍面臨經營困境。因爲多數消費者仍習慣去傳統市場買現殺現切的豬肉,生鮮蔬果種類較多;並認爲傳統市場可以議價比較便宜,甚至是買菜送蔥的小饋贈。也有人認爲青年商店的少數店員服務態度不佳,晚娘面孔令人不敢領教。另外,青年商店要負擔冰箱、冷氣、店租、人事等成本,營運成本比傳統市場攤商更高。

在同一時期,民間企業將便利商店引進臺灣,逐漸普及各地,這讓青年商店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許多店家出現虧損。因此,各青年商店籌組「青年商店公司」統一進貨,以降低營運成本,但經營依然困難。後來以食品業起家的味全公司積極介入,逐步納入本身的松青超市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