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救星!1977年臺北市政府研製「方便」大卡車

臺北市政府委託榮民工程處,打造一價值四十萬元的流動廁所,於六日起正式啓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7/09/06 徐燦雄攝影。

【推薦閱讀】 曾進駐街頭的外星寶寶 廢存惹議的資源回收桶  性別平權之路 取消女用廁所收費

1977年臺北市環境清潔處研發了四臺流動廁所,一臺價值四十萬元,外型相似大卡車,另外還有個價值一百多萬元的車頭,需要時,可將流動廁所開到要去的地點。流動廁所車廂設計長三點五公尺,寬二點五公尺,內分成男女廁,用來因應戶外大型活動,如國慶日、光復節等。

這項措施獲得民衆好評,相當的「方便」,當時的高雄縣曾想借來便民,但卻因距離太遠,遭臺北市婉拒。流動廁所除了運用在大型戶外活動之外,還曾用來支援室內廁所不夠的狀況,1996年碧湖國小向環保局借調2臺流動廁所,暫緩了校園廁所不足的情況。

建國花市旁流動廁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9/04/22 王贊元攝影。

碧湖國小長期廁所不足,臺北市長陳水扁巡視時,小學生在兩輛環保局支援的流動廁所前歡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6/12/23 陳炳坤攝影。

大卡車流動廁所,因需要比較多的空間,每次使用,需要出動拖車、水車、水肥車,等大量人力,僅適合大型活動使用,小型場合,如:公園、高架橋下,就不太合適,因此臺北市政府在1986年便開始研究電話亭式的活動廁所,也就是至今我們常見的一般流動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