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大跌引發全球經濟下行預期 誰是"罪魁禍首"
4月17日24時,油價迎來近3年來的最大跌幅,就普通消費者而言,加滿一箱油能省約20元。
從本輪計價週期來看,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明顯,且一度跌至近四年來最低水平。導致暴跌的原因很多,關稅戰肯定是其中之一。
歷史數據顯示,類似的價格跌幅大多發生在經濟衰退時期。4月初美國發布的對等關稅行政令,加徵方案遠超市場預期。這一政策立即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風險資產價格全線大幅下挫,原油作爲重要的大宗商品自然難以倖免。
再說供給端,隨着“歐佩克+”將5月份增產規模從原計劃的13.5萬桶/日擴大至41.1萬桶/日,沙特、俄羅斯等國承諾將加速補償性增產。導致原油供應過剩預期加劇,市場看跌情緒濃厚。國際能源署最新月報預計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爲73萬桶/日,供應增長爲120萬桶/日,供過於求格局進一步擴大。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油價下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油價下降有助於降低企業和居民的能源成本,緩解通脹壓力,提高消費者購買力,對經濟增長有一定刺激作用。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的背景下,油價下跌相當於爲經濟體注入了“減稅”效應。
但另一方面,油價暴跌也反映了市場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已大幅下調原油需求預期,預計2025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將每日僅增加90萬桶,2026年每日增加100萬桶,需求增長面臨更多不確定性。這種需求疲軟的信號可能預示着更廣泛的經濟放緩,甚至衰退風險。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