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關分行!年內多家外資行加速調整網點佈局 資源優化趨勢不可阻擋
財聯社7月9日訊(記者 郭子碩 實習記者 蔣習)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7月8日公示,批准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渣打中國”)關閉哈爾濱分行。此外,渣打中國年內還關閉了5家分支機構,分別是青島香港中路第二支行、濟南高新支行、深圳前海支行、武漢外灘支行和廣州番禺支行。
從行業層面看,外資銀行在華分支機構調整節奏加快。財聯社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共9家外資銀行合計關閉32家在華分支機構,較去年同期的 26 家顯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調整並非單向收縮。今年上半年,外資銀行仍有4家新分支機構獲批設立,集中於長三角、大灣區等經濟活躍區域,包括東亞中國深圳福田支行、渣打中國杭州錢江新城支行等。此外,匯豐中國在整合部分網點的同時,將多家分行、支行升級爲旗艦行,聚焦財富管理業務,北京、成都、廣州等地旗艦行已陸續展業。6月24日,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有限公司獲批籌建深圳分行。
對於網點調整的核心邏輯,業內觀點一致指向 “資源優化配置”。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關閉的多爲業務不飽和、效益差的網點,而在長三角、大灣區等區域新設或升級網點,可依託跨境金融優勢對接企業需求,結合線上服務實現協同增效。
32家分支機構關閉,業內:聚焦資源優化與區域深耕
從行業來看,外資行在華網點調整加速。財聯社記者依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渠道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共9家外資銀行的32家分支機構獲准退出,涉及匯豐中國、渣打中國、恆生中國等。其中,匯豐中國關閉了13家分支機構,渣打中國關閉5家分支機構。整體上看,今年上半年關閉的外資銀行分支機構數量明顯高於去年同期。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告訴財聯社記者,外資行在華分支機構關閉速度加快,是市場競爭、運營成本及數字化轉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資銀行競爭壓力大,外資行個人業務拓展難;線下網點成本高,業務量未達預期時負擔重;同時客戶對物理網點依賴下降,外資行轉向線上服務,進而縮減低效線下分支。
不過,這一調整趨勢並非外資行獨有。中資銀行也面臨類似的壓力。財聯社記者統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數據發現,今年上半年約有2677家“商業銀行”的線下網點獲准退出,這一數字已經高於去年一整年的數據。
對於外資行後續發展,王蓬博表示,“可從業務、技術、合作等方面入手”。業務上,深耕跨境金融和財富管理;技術上,加速數字化轉型;加強與中資機構合作,彌補短板;人才培養上,注意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
轉自:市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