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生態激活青年人才發展創新動力
原標題:優化生態激活青年人才發展創新動力
在2025年年初的全球科技舞臺上,杭州以“六小龍”企業的集體“出圈”掀起了一場創新風暴。從DeepSeek(深度求索)以低成本大模型顛覆AI產業格局,到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這些企業的爆發式成長顯示了中國在全球AI與前沿科技競爭中的突破性進展,爲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這不僅展示了技術創新的力量,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下我國青年人才培養的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乾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這一論斷爲新時代青年人才工作指明瞭方向。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青年科技人才作爲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其成長環境與創新活力直接關乎國家發展大局。以深化人才評價改革爲突破口,破除“五唯”“四唯”積弊,尤其要摒棄“唯帽子”傾向,爲青年人才鬆綁減負,讓他們的創新潛力充分釋放。
然而,當今青年科技人才面臨多重壓力。行政事務纏身、考覈指標繁重與創新貢獻倒掛等問題較爲突出。有些青年學子可能不得不爲完成指標而追逐短期成果,心態焦慮,他們的身心健康問題也值得關注。
要關注青年所思、所憂、所盼,造就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築牢面向未來的決勝力量。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持續整治濫發“帽子”、“牌子”之風,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鑽研,切實減少爲報項目、發論文、評獎勵、爭資源而分心傷神。
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厚積薄發。政府工作報告將“科教界‘帽子’治理”寫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宣佈取消“傑青”“優青”稱號,推動人才評價迴歸創新能力與實際貢獻。
青年一代專心學術、勇挑重擔,成爲全社會的期盼。對於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既需要個人奮鬥,更依賴制度護航。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激勵引導青年科技人才堅守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學術規範,擔當作爲、求實創新、潛心研究,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實踐中建功立業。因此,要爲青年提供更大的舞臺、充分激發他們的活力,引導他們圍繞國家需求和科技前沿開展研究並強化普惠支持;要構建長效機制,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營造包容創新生態應該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在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現實問題政策上給予傾斜,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要讓青年人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潛心開展研究,在考覈週期、考覈內容、考覈形式等方面避免一刀切。
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創新的道路上破浪前行。構建“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創新生態,落實青年科研人才優先發展理念,他們定能在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生機與力量,成爲科技發展、經濟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
【劉俊來,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