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核轉氣空污增是「過度憂心」?中火在地民代說話了

核三廠2號機將在17日停機。(本報資料照片)

核三廠2號機將在17日停機,屆時臺灣火力發電佔比將達84%,環境部長彭啓明8日上廣播節目談及空污問題指出,核轉氣全國PM2.5僅會增加0.003微克,認爲國人過度憂心。不過,此說法引起臺中地方民代質疑,認爲輕忽中部民衆對空氣品質的憂慮,要求政府面對能源政策的矛盾與風險。

彭啓明指出,火力發電衍生空污已較過去少很多。他援引環境部統計指出,電力業排放空污佔比僅2.3%,且汽機車等交通源的12.2%,已超過工業源10.7%,逸散源例如餐廳、工地等則是26.6%,空污不只有幾個煙囪造成,認火力發電84%對於空品影響,國人是「過度憂心」。他並指出,若核能轉燃氣,全國PM2.5年均值僅微增0.003微克。

對此,臺中市議員林昊佑抨擊「最不關心民衆健康的環境部就是混淆視聽」。他表示,臺中發電廠增氣環評去年底潦草通過,沒有具體承諾減碳目標,沒有燃氣發電總量管制,面對未來能源危機若缺電,就是放任火力發電不管是燃氣或燃煤無上限的燒,「讓中部民衆用肺發電。」

林昊佑指出,中央能源政策錯誤,犧牲民衆健康,環境部淪爲臺電打手,地方憂心這樣的污染巨獸繼續荼毒民衆健康。

「部長說法輕忽國人對空氣品質的憂慮!」立委顏寬恆認爲,即使PM2.5僅增加「0.003微克」,這是假設燃氣穩定、排放控制良好;一旦夏季用電高峰,火力機組臨時調度、啓用老舊燃煤機組的風險仍在,誰能保證不會造成更大污染?

其次,彭部長以「交通源排放已高於工業源」合理化火力發電佔比升高,是轉移焦點,交通污染嚴重,難道就能讓火力電廠繼續排放?他認爲,兩者都應該管控,而非用1個問題來模糊另1個問題,除非環境部要大刀闊斧地管制汽機車的排放量,否則部長的發言會成爲空話。

顏寬恆強調,民衆擔憂的不只是PM2.5數據增加,而是能源政策背後的邏輯與透明度。爲什麼非核家園政策堅持到底,卻不敢面對高碳排、高污染的代價?他建議部長迴應民衆疑慮時,應誠實面對能源轉型的現實風險,提出因應策略與透明機制,纔是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