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2家建商幾年前就嗅出機運」住宅熄火 商辦市場點燃下一波熱潮

房市示意圖。 本報系資料庫

住宅市場陷入寒冬,成交量驟降,買氣明顯收縮,但與此同時,商辦市場卻悄悄逆勢升溫,成爲少數仍具成長力道的不動產類型。不論是企業擴張需求、建商產品轉型,甚至資金尋求避風港的趨勢,商辦正悄悄重寫市場格局。

文/翁嘉妤

「過去商辦的價格是平穩上漲,但自近幾年乃至於未來,將會是直線往上揚,更可能成爲企業新戰場。」宏大國際資產總經理陳益盛從近期第一線成交數據觀察,商辦在房市寒冬中逆勢崛起,而高力國際也發佈了2024年商用不動產及土地投資市場調查,商用不動產交易量達1821億元,年增32.3%,創下歷史新高。

三大關鍵引導建商轉戰商辦

陳益盛分析有三大因素決定商辦的熱度,首先爲長期缺乏足夠供給。30年前因產業外移,商辦與廠房淪爲乏人問津的資產,建商不敢貿然投入,於是長期以來商辦的供給幾乎爲零,直到近幾年產業迴流、型態改變等,需求一夕之間爆發,供應端來不及反應,導致價格迅速被墊高。

其次、科技紅利加持。因全臺七至八成的商辦皆集中於臺北市,但隨着開發飽和,當不少企業總部有擴充樓地板面積的需求時,腹地不多的臺北市中心便已無法容納,因此企業紛紛轉往南港、內湖,甚至北士科等新興區域發展據點,加上輝達等國際企業進駐,科技紅利的加持,更讓市場信心推至高點。

「我們最近在北士科成交一間商辦,今(2025)年初價格尚在六字頭,過完年就破七,三月成交每坪74萬元,五月再拉高至78.5萬元,六月直接突破八字頭,短短半年內,單價飆漲近20萬元。」陳益盛說道。

其三則爲政策助攻。央行一連串信用管制政策,以抑制住宅市場交易爲主軸,但對商用不動產則未多加限制,也使得「打住不打商」成爲市場潛規則,因此不少建商逐漸察覺,與其苦撐住宅,不如調整產品線進軍商辦。

「事實上我知道的就有12家建商,早在幾年前就嗅出機運,轉戰商辦市場。」陳益盛點出,包含華固、興富發、國揚實業等共12家建商,陸續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地,以興建或都更的方式推出商辦產品。正心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黃昭閔也發現,原本商辦和住宅雙軌並行的親家建設,近年則改變策略,選擇於七期開發商辦,至於住宅則轉而以都更、危老等方式,在舊市區續推,策略更趨分工。

臺商掀商辦需求中部打先鋒

回顧商辦需求的第一波起點,可追溯至2018年臺商迴流,當時大量製造業選擇返臺設廠,首波需求集中在工業區的廠辦空間,其中,中部因長期擁有製造業聚落基礎,便在這波迴流中,成爲全臺家數和投資金額最多的城市。

「這不是有意炒作,是有基礎的剛性需求。」黃昭閔分析,相較於住宅市場,雖曾歷經一波資金熱潮,但現已走入調整階段,而商辦卻始終穩定向上,價格緩步增長,雖無戲劇化的起伏,卻有穩定性和耐久性。

從區域觀察,臺北市的商辦過去集中在敦化南北路、信義區等精華地段,「豪宅每坪喊到200萬元以上,而商辦僅140萬元起跳,價差明顯,幾乎打七折」。陳益盛表示,近年來商辦隨着需求升溫,與住宅之間的價差逐步拉近。以信義區指標商辦『統一國際大樓』爲例,近年成交價從185萬元一路跳升至210萬元,太子建設更以每坪222萬元入手,刷新全臺商辦最高成交價紀錄,拿下信義區C位。

投報落差大商辦創造新藍海

隨着房價節節攀升,住宅出租的投資報酬率平均僅1.3至1.5%,極少突破2%;反觀商辦則能達到2.5%甚至3%,收益幾乎是住宅的1.5倍,因此吸引不少資金轉進商辦市場,視爲保值與收租兼具的資產配置。陳益盛進一步分析,產業結構改變,推升微型商辦成爲主流產品之一。以臺中爲例,市政特區內的住宅單價動輒破百萬元,而微型商辦仍可維持在每坪70至80萬元,吸引自用與投資買盤進場,創造另一個藍海市場。

黃昭閔則指出,臺灣人「有土斯有財觀念」越往南走越影響置產決策,使得中南部地區偏好可購買的商辦,而非北部流行的租賃型微型商務中心,加上現在不少建案提供完善公共設施與共享資源,即便是小坪數買家,也能享有大型會議室、休憩空間等,提升了實用性與吸引力。

此外,國際局勢動盪,如美中關稅戰等變數干擾,也成爲商辦資金浪潮的推手,企業更傾向配置穩定性高、稅務規劃空間大的資產類別。商辦的長租特性、企業承租穩定、可折舊避稅等優點,成爲了資金避風港,受到家族企業與高資產族羣青睞。

當房市政策不斷轉向、資金尋找出口,住宅市場面臨壓抑時,商辦市場卻憑藉實質需求、政策空窗與報酬誘因逆勢而起,從微型商辦到總部型辦公空間,從買方結構到建商策略,這場商辦逆襲戰正悄悄重寫臺灣不動產版圖。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臺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