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轉向商辦市場!行銷重心調整應對住宅銷售疲軟

▲建商轉向商辦市場!行銷重心調整應對住宅銷售疲軟。(資料照)

記者王威智/採訪報導

隨着住宅市場銷售疲軟,越來越多建商調整行銷策略,將焦點轉向商業辦公大樓(商辦)市場,以彌補住宅銷售的不足。業界指出,部分大型建商已開始加大資源投入,專注於商辦產品的推廣,顯示出臺灣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變化。

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受銀行房貸緊縮及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等政策影響,臺灣房市逐漸降溫。儘管2024年全年全臺房屋買賣移轉棟數達約35萬棟,較2023年的30.7萬棟成長14.19%,創下11年新高,但下半年買氣明顯回落,第四季六都房價更出現下跌,結束了長達七年的多頭行情。

具體來看,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上半年交易量激增27.2%,達約17.7萬棟,較2023年同期的13.9萬棟大幅增加。然而,下半年因房貸收緊與市場觀望,交易量顯著縮減,部分都會區第四季移轉棟數較去年同期減少約25%,如新北、新竹、臺南等地。這反映出市場需求持續疲弱,購屋族因貸款成數限制及負擔能力下降而選擇觀望,投資客則因融資條件嚴格而撤退。

據瞭解,遠雄、興富發等知名建商已加大商辦產品的推廣,並將更多行銷資源投入,目標是吸引企業及專業人士,尤其是對穩定投資回報有需求的客羣。這些建商認爲,商辦市場需求較爲穩定,能夠在住宅市場低迷時,爲企業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建商行銷主力轉向商辦市場,因應住宅銷售疲軟 。(資料照/記者陳筱惠攝)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指出,當住宅市場表現不佳時,商用產品成爲自然轉向的選擇,「由於國內商辦供需相對平衡,不像住宅市場那樣容易出現賣壓,商辦市場起伏較小,因此在住宅市場疲弱時更顯穩定。近期,微型商辦逐漸成爲討論焦點,特別是在國內薪資水準較低的情況下,網紅自媒體、網拍及小本生意等新興業態,對小坪數辦公室的需求逐漸增加,這類商辦產品的投資效益也愈發受到關注。因此,部分建商選擇進軍這一市場,期望以此分散住宅案風險。」

然而,陳炳辰也提醒,由於美國關稅及其他經濟不確定性影響,國內企業對商辦需求可能受到壓力,尤其在擴廠或辦公室成本上,企業會更加謹慎。因此,對商辦市場的樂觀預期仍需謹慎,市場的量價發展有其侷限性。

行銷專家唐源駿指出,住宅市場目前處於觀望期,而商辦市場則顯示出顯著的差異。唐專家解釋:「住宅市場已進入僵持狀態,加上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市場對未來走向持觀望態度。與此不同的是,商辦市場屬於B2B(企業對企業)型市場,外部環境影響較小。」

他還指出,隨着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能見度提升,許多臺灣企業和國際公司選擇將商辦需求帶入臺灣。唐源駿補充道:「臺灣的能見度非常高,不僅因爲Computex等國際展會,還因爲這些展會吸引了許多外商及臺商迴流,進而帶動了大型商辦市場需求。」這樣的趨勢促使建商加速進軍商辦市場,並將行銷資源重新配置至這一領域。

然而,專家也指出,並非所有建商都能順利跨足商辦市場,特別是以住宅開發爲主的建商,仍需面對如何調整品牌形象與行銷策略的挑戰。未來,能否在住商雙市場間找到平衡,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