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護中小學生上學路

校門雖小,關乎民生大事;秩序之治,映照治理智慧

在今年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前夕,不少媒體探討和報道瞭如何保障中小學校門口的安全與秩序。高峰時段的校門口,容易成爲擁堵與混亂的匯聚之地,安全事故多發。破解這一難題需要跳出傳統思維,以空間重構、技術賦能、多方協同等方式,守護中小學生成長之路。

學校建設要用好地下資源。要根治校門口的擁堵、混亂,降低安全隱患,需要空間革新,向地下要空間,從平面擁堵到立體疏導,重構接送新場景。國家要出臺有關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將學校地下建設成爲能停放車輛、能滿足學生的智能接送中心。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既能緩解地面交通壓力,又爲惡劣天氣下的接送提供了便利。尚未建設的中小學校,要把地下空間使用作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基礎條件。沒有地下接送場所的學校,可以嘗試通過分批改造,逐步實現。

政府相關部門要建好最美上學路。應將校門口的“最後一百米”打造成安全走廊。通過彩色鋪裝劃分人行區域,將家長等候區與學生通行區進行科學分隔。設置紅色警戒區、黃色緩衝帶和綠色拓展區,增設防撞隔離樁等設施,將秩序管理轉化爲可感知的空間語言。

交通部門要開好勤學專線。現在,中小學生都基本實現就近入學。特別是城市裡,中小學生家庭住處與學校之間的距離並不遠。開通學生公交專線,能減少校門口家長私家車、電瓶車的聚集量,降低校門口的擁堵與混亂。近年來,上海、杭州、寧波等地均已推出勤學專線。學校根據學生居住小區分佈情況,進行統計,公交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生成最優路線。早上,家長只要準點把孩子送至居住小區門口坐勤學專線去上學,傍晚,公交車會把學生送至小區門口,方便家長接送。勤學專線公共交通的精準供給,不僅可以減少私家車接送需求,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還能有效緩解校園周邊的交通壓力。

多方協同管好門口秩序。破解校門口安全、秩序的“堵點”,還需交警、教師、家長志願者一起構築校門口學生安全保護屏障。據報道,北京、長沙、蘇州等全國許多地方都在實施“三色馬甲”保護校門口安全行動。交警着熒光綠負責校門口交通疏導,教師穿紅色馬甲負責學生、家長秩序維護,家長志願者穿橙黃色馬甲配合交警、教師引導家長文明接送。

校門口的安全秩序重構,本質是城市文明的縮影。破解城市治理難題,需要以系統思維整合資源,用繡花功夫精準施策,借技術手段提質增效,靠社會協同凝聚合力。校門雖小,關乎民生大事;秩序之治,映照治理智慧。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高新區實驗學校黨總支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2日 第02版

作者:羅樹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