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在沙漠邊緣播撒知識種子

8月1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奔赴新疆且末支教的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羣體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自2000年第一批保定學院支教老師們踏上且末這塊土地,25年來,4批37人紮根新疆,以青春播撒知識種子,以堅守書寫責任擔當,以奉獻點燃希望火種,在祖國西部熱土上,書寫着與新疆同成長、共奮進的壯麗篇章,讓奉獻在風沙中愈發閃亮,讓希望薪火在大漠邊緣生生不息。

青春之軀在沙海紮根

8月22日早讀課,且末縣第一中學的教室裡,李桂枝站在講臺前,用略帶沙啞卻充滿力量的聲音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她身上散發着歲月沉澱出的從容與堅定,連同每一個揚起的語調,都藏着25載講臺耕耘的溫情與執着。

2000年8月,大學剛畢業的李桂枝和14名同學,因爲前來招聘的時任且末縣第二中學校長段軍的一句“我們那裡特別缺老師”,便放棄了更好的機會,告別家鄉,扛起“到西部教書去”的大旗,毅然選擇來到且末縣支教。

彼時的且末縣第二中學,教室是四處透風的土坯房,教師宿舍的牆縫大得能塞進拳頭。教師流失嚴重,初一7個班僅有1名班主任,英語等學科基礎薄弱,學生連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

面對如此艱苦的條件,這些年輕的支教者沒有退縮。其中6人主動承擔班主任職責,平均每人肩負7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在三尺講臺前開啓了支教歷程。

物理老師周正國爲不耽誤學生課程,直到兒子9個月大時才第一次見到孩子;英語老師荀軼娜因長期用嗓過度導致聲帶嚴重受損,卻始終堅持授課;歷史老師侯朝茹因給患腦血栓的父親治病而負債,最初計劃工作幾年還清債務就離開,卻在學生滿含淚水追問“老師你會走嗎”時,選擇留下。

“因爲選擇了邊疆,我們的青春便更有意義。”李桂枝動情地說,“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我願意守着一份寧靜、一份責任,只爲迴應這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

奉獻精神在大漠傳承

從土坯教室到智慧課堂,從師資匱乏時一個班主任帶7個班到如今衆多支教老師紮根堅守,25年間,保定學院支教羣體的故事從未中斷。他們懷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讓奉獻的火種在一代代青年中接續傳遞。

“他們待我就像自家孩子,讓我在異鄉有了家的感覺。”8月19日,剛返回且末縣的保定學院支教老師黃小鳳家訪時,在學生謝合日班·阿迪力家接過熱騰騰的薄皮包子,笑得格外甜。

2024年,黃小鳳和10名同學成爲保定學院第四批赴且末支教老師。這樣的“追隨”早已成爲傳統。2003年,保定學院畢業生荀軼娜,被學長學姐“青春守大漠”的事蹟打動,選擇到且末支教;2017年,孫彤彤作爲第三批支教老師來到且末。

“來一年多了,學長學姐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師。”黃小鳳說,“我也要讓自己的青春在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25載斗轉星移,當年的青年教師已兩鬢染霜,但他們無悔地堅守,用行動改寫了且末教育史。2003年,他們帶的首屆畢業生刷新中考紀錄,徹底摘掉了“教育老末”的帽子;截至2024年,保定學院且末支教老師共培養了9000多名畢業生。

學子接棒反哺家鄉

在且末縣第一中學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羣體事蹟展示館榮譽牆上,記錄着這所學校的學生們考上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的故事。

且末女孩依利米努爾·艾麥爾江在央視主持人大賽上講述支教老師的故事,感動了全國觀衆。這個曾因家庭貧困險些輟學的維吾爾族姑娘,正是在支教老師的資助和鼓勵下,考入了中國傳媒大學。她說:“是保定學院的老師們讓我知道,沙漠裡的種子也能長成參天大樹。”

首批支教老師辛忠起的學生鬲銘玉,如今已是且末縣塔提讓鎮黨委書記,他帶領羣衆在戈壁灘上開展“沙海牧漁”項目,利用鹽鹼水還原海水環境,養殖石斑魚等高端品種,預計年收益超2000萬元。

曹路娟2011年從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後,回到且末縣人民醫院工作,如今已是急診科骨幹醫生。“家鄉養育了我,能守護鄉親們的健康,就是最幸福的事。”她說。

“老師們能從河北來,我們爲什麼不能留在自己家鄉?”2020年,且末女孩魏曉雅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母校成爲一名語文教師。

而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接過支教老師的接力棒,用所學反哺家鄉。(杜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