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學業預警這個教育“聽診器”
戴先任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官網公佈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全校本科生學業預警名單。學校稱,經審查決定給予全校(包括三個校區)共737名學生學業預警,給予134名學生學業預警並第一次降級試讀,給予81名學生學業預警並再次降級試讀。此前,廣東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深圳技術大學等高校也公佈了學業預警結果。(3月26日《中國青年報》)
對錶現不佳的學生進行學業預警,就像體育比賽中的“黃牌警告”,這不是將涉事學生“罰下場”,而是對他們進行警示、敲打,如果學生屢教不改,則可能被“紅牌罰下”。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新的機會,目的是爲了督促他們認真完成學業。
一段時間裡,一些高校都存在“嚴進寬出”的問題,這讓一些學生誤認爲進入大學後就可以置課業於不顧,即便是“混日子”,也能大概率順利畢業。如果大學文憑、碩士學位、博士學位都能靠“混日子”輕鬆取得,那相對應的教育含金量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爲了確保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高校需要採取“嚴進嚴出”的教育模式。學業預警機制對學生而言,是及時且必要的提醒,能夠在學生學習出現偏軌時及時督促他們,確保他們能夠保質保量完成學業任務。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對學生“混文憑”現象表示“零容忍”。只有加強過程管理,高校才能更好承擔起教育責任,踐行“嚴進嚴出”的承諾。對於高校來說,“嚴進嚴出”不是“不打招呼”,也不能只重結果而不重過程。通過下發學業預警,給後進學生一個“緩衝期”,讓他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並通過一系列措施督促幫助這些學生完成學業。這才能讓學業預警機制真正起到預警效果,更好契合高校育人初衷。
學業預警機制既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防火牆,也是檢驗高校育人智慧的試金石。在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的當下,學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但這同時也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學生因基礎薄弱、缺乏學習興趣等原因,容易出現學業困難現象。對此,學業預警機制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並幫助學生最大限度規避不良後果,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求學路上穩步前行。
當然,高校既要做到嚴於律人,也要做到嚴於律己。一些高校的掛課率高,與其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很大關係。比如,有的高校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有的對學生學業過程監管不足,有的人才評價考覈機制不夠科學,等等。因此,實行“嚴進嚴出”,就要做好事前警示、事中預警、事後懲戒的全過程管理。要在學生進校門之時,就要讓他們清楚學歷只有憑藉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大學不是“混日子”的地方。另外,高校還應努力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課程吸引力,給學生最好的教育,這樣才能盡好育人責任。當然,在清退不合格學生時,也要保障好學生的正當權益,比如要保障學生對學校管理、學生管理、教師教學的監督權利。
對學生而言,面對學業預警機制,要能重新審視自我,調整學習狀態,加強自我約束,努力提升學業水平。從本質上講,學業預警機制不是處罰學生的手段,而是教育的聽診器,能夠實現對高校和學生的“雙向激勵”,最終實現高校與學生的“雙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