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價格槓桿引導車網互動

隨着我國新能源汽車規模快速增長和智能電網技術發展,車網互動作爲電力系統靈活調節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指導下,多地正積極開展有序充電和反向放電等形式的小範圍試點應用,並同步完善車網互動價格機制,探索通過價格信號引導新能源汽車主動響應電網調節需求,激活分佈式資源價值,助力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實現車網協同發展。

有序充電是當前車網互動的重要形式。多地實施並逐步完善分時電價政策,有效引導新能源汽車用戶在電力供應充足時段充電,輔助電網“削峰填谷”,更好促進風電、光伏發電消納。比如,上海市對居民社區個人充電樁執行峰谷電價,谷段(22時至次日6時)電價每千瓦時0.331元,僅爲峰段電價的約52%,有效緩解了電網調節壓力。

新能源汽車向電網反向放電是車網互動的關鍵所在,可充分利用閒置儲能資源,提升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多地已開展小範圍試點,推動市場化應用。比如,今年1月份,山東省出臺全國首個基於現貨市場的公共場景下車網互動價格政策,明確電動汽車充電(含換電)設施運營單位可自願申請參與,向電網反向放電價格按照實時市場發電側加權平均電價執行,真實反映電力在不同時間、不同節點的供需關係和調節價值。其可行性已通過國網山東電力協同政府開展的大規模車網互動驗證活動得到技術路線與應用場景的實證支撐。居民充電樁是充電應用場景的重要組成。近日,山東省進一步擴大試點參與主體範圍,在濟南市、淄博市創新性地將反向放電價格機制延伸至居民充電樁,打通了“最後一公里”,在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激活用戶側分佈式儲能資源、促進新能源消納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具有重要的探索和示範價值。

下一步,要更好發揮價格機制的引導作用,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車網互動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一方面,持續優化分時電價機制,根據電力供需、淨負荷曲線特徵等不斷完善工商業分時電價機制的時段設置、峰谷價差,鼓勵居民充電樁實行分時電價機制,引導新能源汽車低谷充電,深度挖掘調節能力,保障用戶權益。另一方面,鼓勵各地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完善反向放電價格機制,通過市場化手段充分反映新能源汽車調節價值,拓展參與主體範圍,充分挖掘用戶側分佈式儲能的巨大調節潛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翟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