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ETF工具,做好中國資產投資|六十餘位機構投資人代表與會研討有共識!

21世紀經濟報道 實習生 張長榮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日前由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資本研究院主辦、鵬華基金戰略支持的機構資產配置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策略會以“共話共啓·機構視野·投資新局——全球秩序裂變與重構”爲題,匯聚60餘位來自私募、公募、券商、保險、智庫及媒體的優秀行業代表,聚焦全球秩序重構下的投資變局,通過主旨演講與圓桌對話,共同探討如何把握政策紅利、優化資產配置以及踐行責任投資。

21世紀經濟報道相關負責人對系列活動的組織工作進行了介紹,圍繞資本市場穩定與健康發展,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資本研究院依託系列報道、智庫研究、研討和走訪活動等形式,致力於搭建內容生態、資源生態和服務生態,聚焦“耐心資本”,凝聚市場共識。

作爲國內頭公募基金代表,鵬華基金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官劉嶔表示,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度重構,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持續升溫,美國關稅政策對全球供應鏈持續帶來衝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外部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ETF憑藉着高效、透明、低成本的優勢,有望成爲穿越牛熊週期的重要資產類別,以及資產配置的“關鍵基礎設施”,其配置價值將進一步凸顯。

作爲成立近27年的頭部公募基金,鵬華基金目前整體資產管理規模接近1.2萬億元,公募管理規模近9000億元,產品數量超350只。經過多年發展,憑藉橫跨滬深港京交易所及美股市場的多元指數產品平臺及豐富投資策略體系,鵬華基金已經逐漸積澱爲指數投資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從ETF投資工具生產方到ETF策略解決方案提供方,並不斷地豐富旗下產品佈局,深耕“主流寬基、行業主題、指數增強”三條特色鮮明的產品線,爲機構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敞口鮮明、賽道豐富、功能齊全的資產配置工具箱。

在主旨演講環節,各位嘉賓圍繞全球經濟變局下的中國資產配置機遇展開深度分享。

中郵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黃付生指出,當前全球經濟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兩國作爲主要經濟體正面臨深度調整。從全球格局看,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加速重構,美國關稅將回歸歷史正常中樞水平,半導體等關鍵產業脫鉤已基本完成,醫藥、鋼鐵領域調整持續推進。中國在應對產業鏈重組的同時,着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預計在2027-2028年形成成熟模式。

他提到,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關鍵期,房地產調整、消費動能轉換與社會融資收縮形成三重挑戰,正通過特別國債、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及商業銀行債務重組機制化解風險。值得關注的是,A股ROE連續13季度下滑後,今年一季度首次顯現拐點,若企業盈利持續改善,或爲資本市場注入新動能。

政策層面,隨着美聯儲降息、人民幣走強,國內流動性將寬鬆。政策轉向消費和需求端,2025-2027年溫和轉移槓桿,股債相對平衡,預計2028年中國經濟開啓新週期,社會債務問題也將在2028年前解決。短期來看,90天關稅窗口期帶來的出口衝量、中美利差收窄帶來的流動性改善,以及美聯儲降息預期強化,均爲市場築底回升創造有利條件。他表示,在此背景下,債券市場單邊牛市結束,股票市場有望迎來長週期結構性牛市,科技創新、消費服務等領域值得重點關注。

鵬華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蘇俊傑聚焦ETF生態發展,指出2025年國內ETF規模絕對量有望穩步增長,增速或取決於外部動盪的程度。指數化投資因市場有效性提升、費率優勢顯著,正成爲大體量資金配置的重要選擇。在應對全球關稅的衝擊下,我們的投資方向需要更聚焦自主可控與促內需兩大方向。一方面,分母端彈性疊加關稅影響小的自主可控與自主創新科技線,有望在風險出清後的超跌反彈行情中佔優,重點關注科創綜指ETF、半導體ETF、國防ETF等品種的佈局機會;另一方面,2025年國內經濟增長預計將依託財政發力,促使居民消費。在關稅衝突與擴大內需的共振下,食品飲料行業防禦屬性凸顯;糧食安全板塊向上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糧食ETF凸顯配置價值;而紅利資產作爲“不需要擇時”的長贏資產,恆生央企ETF有望迎來較大的估值空間。

相聚資本總經理樑輝分析全球宏觀環境時稱,中美會談結果較市場預期更爲樂觀,雖然關稅帶來的衝擊影響尚有不確定性,出口部門可能面臨一定的衝擊,但內需韌性較強,同時科技創新不受經濟擾動的影響,保持自身的發展趨勢,加之地產的逐步企穩以及財政發力,判斷下半年經濟將繼續保持企穩回升態勢,四季度將出現不錯的投資機會。投資方向上,他認爲成長股將有更爲明顯的機會,細分產業可關注AI、內需消費、自主可控和工程機械等財政發力的相關板塊。

鵬華基金現金投資部基金經理張羊城具體分析了債券ETF的配置價值與投資運用方法。她表示,債券ETF市場自2018年以來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截至最新債券ETF總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並且投資者機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隨着國內債券ETF工具箱逐漸豐富,各類債券ETF投資策略將迎來較大的發展空間。現場她重點介紹了債券ETF的五大投資應用場景,分別爲基於貨幣-信用框架構建的可轉債-地債ETF輪動策略、基於國債和地方債利差構建的債券ETF利差交易策略、趨勢動量擇時策略、多策略融合方案及債券ETF現金管理功能。

張羊城分析了地債ETF的三大投資優勢:一是在利率品種中持有收益更高,5年期地方債收益率較同期限國債和政金債分別高出約20BP和10BP;二是估值波動率更低,除地方債供給高峰外,地方債的收益率波動顯著低於國債/政金債,更低的估值波動使得地債ETF具有更好的風險收益比;三是無信用風險,地債ETF的持倉均爲地方政府債,相對信用類的產品能規避信用風險。以上的投資優勢使得5年地債ETF(159972.SZ)、0-4地債ETF(159816.SZ)成爲當前低利率環境下的優質債券投資及交易工具。

華林證券總裁助理、機構業務部(籌)總經理黃文博覆盤私募基金髮展歷程,指出行業歷經粗獷式增長、規範發展及頭部集中階段,當前成長型私募面臨募資渠道收窄、產品業績不穩定、策略迭代慢等多重挑戰。對此,破局關鍵在於打造絕對收益產品、強化品牌及合規經營。展望未來,私募基金將面臨強監管常態化、行業集中度提升、特色化經營趨勢增強的局面。其所在公司推出的華林寶藏計劃,圍繞資金、資源、合規等成長型私募痛點,提供九大扶持措施,涵蓋產品代銷、生態資源對接等服務,助力私募發展。

站在當前新的變化趨勢上,如何看待2025年下半年中國權益資產機會,哪些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值得關注的,怎樣在這些領域運用ETF來進行投資佈局?在市場波動加劇、對衝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量化機構與債券投資機構怎樣進行前瞻性佈局?

本次會議聚焦近期市場熱點,設置兩場重磅圓桌討論直擊核心議題。

在第一場主題爲“當前環境下的市場共識和趨勢預判”圓桌討論環節,幾位機構代表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其普遍認爲下半年市場結構性機會將顯著升溫,整體機遇優於上半年。

鹿秀投資董事長麼博指出,DeepSeek確立中國科技自信,多重提振下A股與港股風險偏好提升,推動A股整體估值中樞上移,因此對下半年權益市場持樂觀判斷。

沃虎基金實控人徐鵬與麼博形成共識,明確三大核心方向:一是AI技術相關科技行業,二是關鍵技術領域,三是大力提振的內需領域。此外,幺博對黃金前景也頗爲看好。

東方引擎董事長呂晗則聚焦深度價值領域,看好電解鋁、港股高分紅股票及黃金的配置價值。

在具體投資佈局上,泰舜資產常務副總經理袁濤濤結合ETF工具特性提出策略,聚焦價值低估與科技領域,精選具備自主創新優勢或高市場份額的行業頭部個股,同時在ETF配置上側重科技、信息類產品,通過港股與A股ETF均衡配置(單隻持倉佔比8%-17%),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捕捉細分賽道機遇。

第二場圓桌討論主題爲“全球秩序重構下如何做好大類資產配置”,發言嘉賓圍繞科技投資、全球配置及ETF生態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鼎呈投資總經理毛宇聚焦科技賽道指出,當前恆生科技估值20倍出頭、美股納斯達克約30倍,A股人工智能企業處於性價比較高的配置時點。隨着DeepSeek技術突破帶來的AI應用端潛在機會,疊加國內穩增長與調結構政策長期支撐,未來1-3年科技行業有望呈現穩步向上趨勢。

他強調ETF在科技投資中的獨特價值,其分散個股風險、覆蓋全產業鏈、高流動性及低費率等特性,既能平滑收益波動,又能通過“一鍵佈局”高效捕捉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細分賽道機遇,無論是權益投資還是資產配置場景均適配性良好。

談及ETF的工具屬性,衍盛基金董事李達表示,目前,ETF多以單一投資工具的形象呈現,但從長遠來看,隨着ETF重要性和多樣性的發展,整體規模有望達到8萬億甚至更多,其數量和種類的不斷豐富,對於量化投資而言,將不再侷限於單一工具,而是成爲未來多元化策略的工具集合包。就當下市場環境而言,ETF在量化多空構建中性組合等策略方向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面對全球貿易摩擦對出口依賴型行業的衝擊,中金量化董事長高健從宏觀博弈視角分析,指出在中美博弈長期深化背景下,ETF可作爲重要底層配置資產。他提到,受DeepSeek出現、印巴衝突等事件影響,今年A股市場機會或大於其他市場。此外,鑑於全球進入寬鬆貨幣政策環境,未來存在通脹或滯漲可能性,股市和大宗商品都有很強的投資價值,尤其有色板塊。

在市場波動加劇、對衝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量化機構與債券投資機構分別展開前瞻性佈局策略探討。

磐鬆資產副總經理黃大洲表示,磐鬆通過將多資產、多賬戶及多週期統一納入優化器建模,精準預測全市場標的收益、波動及流動性等核心參數,在賬戶間實現資源優化與流動性競爭,尤其在期貨端將股指期貨分解爲指數標的與貼水情況,構建靈活多元的混合中性策略——空頭端可根據市場變化在IC、IH、IF、IM等品種間動態切換,甚至在貼水較深時反向持有期貨多頭,藉助模型算法替代人工決策。

天算量化合夥人孟慶辰坦言,自去年極端行情暴露傳統期貨對衝侷限性後,天算量化逐步拓展多元對衝工具,除股指期貨作爲對衝工具外,引入期權手段,其中期權對衝因受外界影響小、無需追保、風險可控等優勢表現突出。

不過他強調,這種對衝方式更適合量化投資,因其持倉多爲一攬子股票,與指數關聯度高,而主觀交易持倉股票數量少,可能存在對衝不充分的情況,需合理運用工具並考慮方向性風險。

債券投資方面,吉豐資本董事長黃豔瓊認爲,弱經濟與寬貨幣環境下,債券仍爲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方向,建議從三方面佈局:一是在利率債領域依託長期國債與國債期貨對衝捕捉箱體震盪中的套利機會;二是在信用債市場,儘管城投債呈現系統性利率化、產業債與金融債信用風險溢價收窄,仍可通過把握全球秩序重構及國內經濟放緩帶來的利率與信用波動,挖掘高確定性的波段交易機會增厚收益;三是探索“債券+”策略,以債券作爲安全墊,配置自研CTA、REITs及量化中性產品,目前相關組合尚處培育階段。

北京鉅融資產聯席投資總監馮昊則提到,近三年無風險利率與信用利差持續走低,固收產品規模增長承壓,正面臨轉型壓力。2023年城投債化債後,機構轉向特許經營權REITs、偏債可轉債等類固收資產,此類資產兼具債券風險特徵與差異化收益空間;展望後市,債市收益率低位震盪,利率擡升溫和,建議在堅守債市核心配置的同時適度向含權資產傾斜,平衡收益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