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輔具、補營養、多運動 防跌三招
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曾經跌倒,不僅會導致骨折、行動受限,更可能引發長期失能或死亡。(李念庭攝)
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除了慢性病,長者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跌倒」。國健署統計,跌倒是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曾經跌倒,不僅會導致骨折、行動受限,更可能引發長期失能或死亡。
今年68歲的杜先生,將滿65歲之際,到遊樂園搭乘雲霄飛車,卻導致頸部受傷、下半身癱瘓。手術後,在職能治療師協助下進行復健,以下肢肌力和核心訓練爲主,進行起坐、站立練習,恢復肌力功能。
不過,舊傷加上本身有糖尿病,杜先生康復後2年內,在家中連續跌倒3次,包括在浴室滑倒、洗澡時摔倒、彎腰撿東西跌倒,所幸未傷及頭部,傷勢無大礙,家人因此更重視跌倒問題,開始改善家中浴室設備及環境,增加扶手、地上鋪軟墊、清除雜物。
臺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說明,四肢無力、肌力變差、居家環境雜物多、照明昏暗、營養補充不足、姿勢性低血壓等,都是跌倒危險因子,使用鎮靜安眠藥、肌肉鬆弛藥、降血壓藥,也可能增加跌倒風險;跌倒撞到頭,可能導致腦出血,也常見髖部、脊椎骨折個案,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臥牀、失能。
臺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鍾孟修補充,也有很多老人跌倒後,產生心理陰影,因害怕而不敢出門活動,讓肌力繼續退化,反而提升跌倒風險。他鼓勵長者多活動,可以透過輔具協助,增加內心安全感,多運動、補充營養,維持身體健康及功能。
國健署呼籲,可以透過「防跌三步驟」預防長者跌倒,包括充足營養、規律運動,慢性病管理、定期量測血壓、血糖、血脂,以及用藥安全、自我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