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守護記憶!醫師宋思權書寫失智22守則 網熱傳「看完眼眶濕了」

嘉義市知名神經內科醫師宋思權(左)與恩師現年78歲的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右)攜手守護長者。記者魯永明/翻攝

隨着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如何以溫柔與尊嚴陪伴長輩,成爲醫療與家庭照護的重要課題。嘉義市知名神經內科醫師宋思權,在臉書分享1篇「假如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以22條動人「守則」寫給未來的自己,提醒親友以愛與耐心陪伴失智長輩。文章情感真摯,引發網友大量轉發與討論,許多人直呼「看完眼眶溼了」。

基督徒宋思權在文中寫道,「願那時候,我仍記得自己是有尊嚴、被愛的,是神手中的人。」他叮嚀家人,如果有一天自己真的失智,請用熟悉的稱呼喚他,不要用「你知道我是誰嗎?」造成困惑;若活在另一段時空,不必急着拉回現實;即使認不得親友,也不是不愛,只是腦海迷路了。

他也提醒,不要把失智者當小孩,即使失去語言能力,靈魂依舊成熟;讓他繼續喜歡的事物,例如小酌、聽有聲聖經,都能喚起回憶。即使情緒失控,也應耐心尋找不安的原因;

如果需要入住機構,請常來探望,即便忘了人臉,仍記得溫度與情感。

宋思權說,這篇文章原本只是想爲自己做心理準備,並將同理心傳遞給更多家庭,沒想到獲得廣大回響。他坦言,近年爲了健康與家庭,調整門診時間、週休2日、停夜診,雖然收入減少,但換來更長遠穩健的行醫之路,「願神的愛與榮耀被看見。」

在失智症照護推廣上,宋思權的背後有位重要恩師,現年78歲的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曹醫師曾親手照護92歲失智母親直到生命結束善終,將對母親的思念化爲助人行動,推動失智症田野調查與社區互助家庭,並以身教示範如何溫柔陪伴失智長輩。他的理念是,「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讓他活得尊嚴快樂。」

宋思權回憶,38年前,他還是實習醫師時初見曹汶龍,就被其溫文儒雅風度打動,決心投身神經科,並從恩師身上學到以人爲本、視病猶親的人文精神。2014年,他以國川美妙基金會董事長身分,推動嘉市全社區老人AD8失智篩檢,並由衛生局列管追蹤,落實後續關懷。師徒一同守護失智患者,不僅在醫療專業細膩,更以溫暖陪伴、尊重尊嚴的信念,成爲嘉義地區失智症照護的典範。他們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愛與耐心纔是照亮失智長路的最佳解方。

嘉義市知名神經內科醫師宋思權,在臉書分享1篇「假如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以22條動人「守則」寫給未來的自己,提醒親友以愛與耐心陪伴失智長輩。文章情感真摯,引發網友大量轉發與討論,許多人直呼「看完眼眶溼了」。圖/宋思權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