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新技術叩問教學本質
三年前,我篤信“黑板+粉筆”是課堂教學的根基,將數字化操作視爲耗時費力的“花架子”。但當學生向我反饋“看不懂函數曲線怎麼‘動’起來”時,我意識到了傳統教學手段在呈現抽象概念時的侷限性。於是,我嘗試着開啓了數字化教學的實踐。最開始,我耗費大量時間研究參數調整功能,卻收效甚微;首次組織學生操作又遭遇系統卡頓……這些都令我深感挫敗。
顯著的突破發生在“三角函數圖像變換”一課上。針對學生提出的“多參數同時變化”困惑,我與技術教師合作,利用開源交互軟件,將複雜的代碼操作轉化爲學生可直接拖動的滑塊。課堂上,當學生通過操控滑塊,直觀觀察到曲線隨參數變化而動態伸縮、平移併發出驚歎時,我深受觸動:數字化工具能夠將抽象數學規律有效具象化,將傳統的教師單向講解轉化爲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隨後,省級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成爲我重構理念與深化實踐的關鍵事件。初期,我的技術應用流於形式,同事評價“工具沒服務於思維”,促使我反思:數字化應用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決何種教學痛點,而非使用何種技術。基於此,我調整實踐方向,聚焦學生理解“多變量關係”的難點,設計了“問題鏈+工具交互”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先通過工具進行單變量調整觀察規律;提出探究性問題;利用多參數交互工具驗證猜想;最後迴歸數學推導,建立理性認知。最終,我在決賽中呈現的“三角函數圖像探究”課例,摒棄技術堆砌,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動態現象→提出數學假設→利用工具驗證→完成理論推導”的完整思維過程,獲得了一等獎。
接下來,“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的課堂展示環節,是對我數字化教學能力的綜合檢驗。準備初期,我試圖羅列應用過的數字化工具,但面對指導老師“你最想展示什麼”的提問,我決定調整展示重點,從“教師如何使用工具教學”轉向“工具如何促進學生自主發現”,並在大會上播放了體現學生主體性和學習過程溫度的課堂實錄片段。我深刻認識到:數字化工具的價值並非替代教師,而在於賦能教師更清晰地洞察學生的思維過程,推動教學從單向知識傳遞轉爲師生共同探究、雙向成長。
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是實踐探索與心路反思緊密交織的過程。學校的系統性支持是基礎保障,外部契機是重要推動力,但核心驅動力始終源於對教學本質的持續叩問。
(作者系海南省澄邁縣華東師範大學澄邁實驗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8日 第03版
作者:馮鑫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