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傳授歐美超夯「PATH飲食法」 教你不捱餓也能越吃越瘦
▲「PATH飲食法」和臺灣「我的餐盤」概念類似。(圖/Unsplash)
記者曾怡嘉/臺北報導
近年歐美興起一股「PATH飲食法」(PATH Diet)熱潮,不僅健身族羣爭相實行,就連好萊塢明星也視爲維持體態的秘密武器。營養師高敏敏指出,PATH飲食法的核心概念,是以「自己的手」作爲食物份量的衡量工具,省去秤重與計算卡路里的麻煩。透過手掌、拳頭與拇指的大小比例,就能輕鬆掌握每餐該吃多少,達到營養均衡又不怕發胖的效果。
「PATH飲食法」主打「不需要捱餓,也能越吃越瘦」,以自然直覺的份量控制,幫助人體達到健康與體態兼顧的理想狀態。這種簡單、直覺又不需過度限制的方式,正是歐美明星長期維持好身材的關鍵。PATH 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代表了每餐的組成重點:
▲(圖/翻攝自FB/高敏敏營養師)
P(Palm)=手掌大小的澱粉:以糙米、地瓜、藜麥、燕麥等原型澱粉爲主,升糖指數低、能提供穩定能量並維持飽足感。
A(Abundant Vegetables)=多樣蔬菜:每餐至少攝取五色蔬菜,如紅椒、胡蘿蔔、玉米筍、綠花椰等,富含植化素與膳食纖維,能抗氧化並維持腸道健康。
T(Thumb)=拇指大小的健康油脂:可選橄欖油、酪梨、堅果、苦茶油等好油,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讓荷爾蒙與代謝更穩定。
H(Handful)=拳頭大小的優質蛋白質:包括雞胸肉、鮭魚、豆腐、雞蛋或牛肉,有助修復組織、維持肌肉量,是啓動代謝的關鍵。
營養師高敏敏也提醒,實行PATH飲食時,也要避免常見的熱量陷阱,像是少吃加工食品,減輕身體負擔;避免含糖飲料,防止血糖劇烈波動;油脂與蛋白質勿超量,油不超過拇指大、肉不超過拳頭大;放慢吃飯速度,細嚼慢嚥可延長飽足感,預防暴食。
她也強調,PATH飲食的精神與臺灣「我的餐盤」概念相似,皆提倡「均衡、適量、吃原型」。只要什麼都吃、什麼都不過量,再搭配規律運動與良好作息,就能打造健康、窈窕又充滿活力的理想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