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腦供血 電子煙危害更甚紙菸
熱門話題
3月即將發表的全球首份電子煙長期影響對照研究,發現電子煙對身體的危害可能比紙菸更大,長期使用將面臨心臟病、中風、失智和細胞損傷的風險。董氏基金會呼籲政府追溯源頭確實取締,對於辯稱只是持有來逃避法律者,應修法明文禁止。
該研究團隊招募18至45歲的受試者,透過血管擴張測試(FMD)評估其心血管健康狀況。結果顯示,電子煙使用者與吸菸者的血管內壁皆會受到損害,增加心臟病、中風風險。另電子煙使用者的血流量減少,顯示大腦供血受影響,與認知功能下降、失智症高度相關。而電子煙中的丙二醇、植物甘油與碳基化合物,會進一步引起發炎與細胞損傷。
參與研究的25歲碩士生亞當,從沒吸過紙菸,2 年前開始使用電子煙。亞當一開始使用約500口的拋棄式電子煙(尼古丁含量約1.5包~2包紙菸),能用好幾天,但越抽越快,最近開始使用3500口的拋棄式電子煙(約12包紙菸的尼古丁含量),3天內就抽完。另一名33歲的研究參與者瑪琳爲戒菸而改抽電子煙,卻發現電子煙更難戒,還比以往容易喘。
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表示,電子煙有時尚酷炫的外型與各類香甜味,尤其年輕人相信「電子煙比紙菸安全」的說法,而不以爲意,其實電子煙因便於隨時使用,使用者無意識地頻繁吸入高劑量尼古丁及其他有害物質,導致更大的健康風險。
臺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唐仙美說,英國國民健康局(NHS)多年來主張「電子煙比吸菸危害小得多」,所以嚴禁紙菸,但對電子煙政策寬鬆。然而,這個新研究結果卻顛覆先前觀點。臺灣已明文禁止電子煙,但販賣訊息相當氾濫,常見年輕人隨意使用,更嚴重的是,電子煙成爲吸食藥物毒品常見的使用載具。
董氏基金會呼籲政府拿出決心和魄力,追溯源頭確實取締,對辯稱只是持有來逃避法律者,應研擬修法明文禁止。此外,亦請跨部會單位聯手擬定出完善配套,以落實菸害防制法全面禁止電子煙及未經審覈通過的加熱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