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宇樹、銀河通用問答:未來10年機器人如何改變世界
在2025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WRC)上,英偉達Omniverse與仿真模擬技術副總裁 Rev Lebaredian、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銀河通用創始人兼CTO王鶴罕見同框。
在一場媒體溝通會上,他們圍繞物理AI、仿真、機器人平臺與商業落地、合成數據與具身智能模型的產業化路徑,展開了深入交流。
Rev Lebaredian首先拋出核心判斷:過去三四十年,計算機和IT產業放大了各行各業的能力,但影響大多還停留在“信息空間”,也就是可以數字化的內容。互聯網讓計算機走進日常生活,並帶來幾十年的增長,但“IT行業的總規模約爲5萬億美元”,相比全球超過100萬億美元的所有產業總量,只是小部分。他指出其他行業更大的價值在於觸達物理世界的“原子”領域——交通、製造、物流、醫療等。
“而今天,隨着人工智能的出現,我們終於有了讓機器具備‘物理智能’的能力,可以把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真正連接起來。”他強調,這意味着計算機的力量將進入100萬億美元的物理世界市場,而機器人正是實現這一躍遷的橋樑。
在他看來,中國具備在這一跨越中脫穎而出的獨特條件。比如,全球近一半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和開發者在中國,本土還擁有無可匹敵的電子製造能力,以及可供大規模部署和測試的龐大製造業基礎。
談到英偉達的角色,他指出,公司使命是打造專門針對“最難問題”的計算機,要推動機器人發展、物理AI落地,英偉達提出必須構建三類計算機:一是嵌入機器人本體的計算機,例如人形機器人搭載的Jetson Thor;二是AI工廠計算機,用於在部署前通過DGX、HGX系統處理海量數據、訓練模型;三是仿真計算機,通過物理定律生成數據並提前測試機器人,測試速度可快於現實時間。
目前,宇樹科技和銀河通用等機器人企業都和英偉達進行了合作,比如銀河通用的G1 Premium人形機器人,就是首批搭載NVIDIA Jetson Thor的人形機器人之一,在工業碼垛、拆垛及物料箱搬運等複雜場景中展現出流暢性與作業速度。宇樹科技則在其新型人形機器人R1上部署了英偉達全棧機器人技術,通過Isaac Sim高仿真平臺優化運動與操控能力,並藉助Isaac Lab系統實現快速策略迭代。
王興興表示:“某種意義上,我將人形機器人視爲通用機器人的重要載體。”在人形機器人的設計上,他認爲結構並不如想象中複雜,“本質上是由若干關節電機串聯而成”,因此未來當通用AI成熟,“每個人都可以輕鬆製造一臺人形機器人,就像今天人們可以購買電腦零部件組裝一臺電腦一樣,未來若AI足夠強大,對硬件的要求會越來越低。”
從宇樹科技的產品歷程看,去年,宇樹推出一款售價約9.9萬元人民幣的人形機器人,其架構成爲全球較爲主流的設計。今年發佈的新版本售價約3.9萬元人民幣,支持外觀定製,“目前現貨可供,預計量產在年底前完成。”王興興說道。
其他產品線上,宇樹科技近期發佈了A2機器狗,自重約37千克,持續負載可達30千克,空載續航可行駛20公里。同時,宇樹科技重視機器人上肢和手部的研發,王興興介紹道:“目前已自主開發一款約20自由度的靈巧手,目標是讓機器人真正能夠執行日常任務,而不僅是完成展示性動作。希望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實現自然交互,例如在沒有預先適配的情況下,直接指令機器人去爲某人倒水。”
王鶴則從具身智能的底層邏輯切入。他指出,通用機器人將成爲下一個價值數萬億美元、數萬億元人民幣市場的關鍵性、革命性產品。這種革命性產品背後包含多個核心要素,第一個是機器人的本體,第二是驅動它運轉的具身智能模型。模型背後則是數據支撐,王鶴表示:“我們與英偉達一致認爲,合成數據是推動具身智能快速落地的關鍵。目前,真實世界數據僅佔我們訓練數據的1%,其餘99%均爲合成數據。”
與此同時,銀河通用和英偉達官宣了基於Isaac平臺的下一代人形機器人項目,“目前銀河通用爲輪式形態,下一代將採用純雙足設計,基於OpenWBT_Isaac進行數據採集與遙控控制。無論在仿真環境還是現實環境,該平臺可訓練並部署多種任務能力,例如推車、拾取地面物體等。”王鶴說道。
他認爲,在未來的十年,人形機器人的整個佔比不會小,“我預計未來每三年人形機器人的產值會乘10,那麼我們現在頭部是賣1000臺,三年後就是1萬臺,再三年後就是10萬臺,如果賣幾十萬元一臺的話,就達到了1000億元,超過了整個工業機械臂的總產值。”
王鶴進一步表示:“在未來10年,我們將看到的是一個能夠超越當前所有工業機器人量的機器人市場。再往後10年,可能是超越汽車手機這個市場量的萬億市場,所以不能低估它,但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快。”
從現場交流來看,要讓機器人真正走出實驗室並規模化部署,既需要頂層算力與仿真能力構建技術底座,也需要成本可控且可量產的硬件工程,以及以合成數據驅動的大規模訓練體系。正如王興興所言,“AI與機器人技術將像電力與蒸汽機的發明一樣,使人類文明邁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