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實力雄厚 臺灣如何彌補人型機器人的技術缺口?
人型機器人崛起。(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人型機器人的發展備受期待,被認爲是「實體人工智慧(AI)」的具體呈現。臺灣能在人型機器人供應鏈中,扮演什麼角色?是產業界和投資人高度矚目的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臺灣擁有良好的硬體制造基礎,但想搶進人型機器人市場,某些技術缺口,仍待補強。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志言引述統計資料指出,若只看人型機器人,2024年的全球市場規模,大約是15.8億美元,預計到了2034年,將成長至67.2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爲15.57%
爲了讓人型機器人走進應用場域,滿足產業需求,臺灣已陸續發表相關研究。戴志言彙整後發現,這些研究多聚焦於機械手的靈活程度,也就是「靈巧手」,以及「大腦介面」兩方面。
機器人未必要是「人型」 才能滿足產業需求
臺灣的「靈巧手」技術,重視雙手操作、輔助作業;相較之下,歐美的「靈巧手」,強調高自由度,並導入AI控制和視覺融合。戴志言比喻,臺灣的技術,是讓機械手動起來,可以拿雞蛋,可是歐美的技術,是要機械手挑戰剝水煮蛋的蛋殼,還不能把蛋捏破。
至於「大腦介面」的部分,臺灣也有發展腦機介面,從事多模態學習與互動,發展程度和他國落差不大。
《財訊》雙週刊指出,就實際市場需求而言,臺灣有許多工業、倉儲業者,面臨自動化不足和缺工等問題,所以機器人的價值,在於取代人力、緩解缺工。戴志言轉述廠商看法,認爲機器人未必一定要是「人型」,或許把兩隻機器手臂裝在驅動輪上,就可以解決80%工廠遇到的問題。
除了工業和倉儲,包括醫療、服務業、教育等領域,都是機器人的應用場域;不過,戴志言分析,即使臺灣在人型機器人的技術上持續有進展,硬體基礎很雄厚,卻缺乏平臺化商轉和應用測試場域。
戴志言說,從應用場域來看,臺灣有機會,但就技術端而言,「從晶片製造到軟體整合,目前都沒有,主因在於市場太小,所以沒有太多晶片設計商,願意爲這個市場做開發。」
缺心、缺腦、缺個人 還在摸索殺手級應用
《財訊》雙週刊分析,簡言之,臺灣發展人型機器人,會面臨「缺心、缺腦、缺個人」的情形。戴志言解釋,「缺心」是指缺乏人型機器人專用的晶片,「缺腦」是沒有自己的AI演算法,「缺個人」則是很少廠商願意提供完整的系統服務。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