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競賽 美贏核心技術 中勝硬體
美國和中國是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領導者。圖/美聯社
美中AI競賽正從晶片蔓延至人形機器人領域,外媒引述專家指出,美國仍掌握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中國則在機器人硬體制造實力領先。不過專家指出,要實現機器人真正普及應用,目前還爲時尚早。
美國之音報導,杭州宇樹科技生產的人形機器人G1在今年大陸「春晚」表演,做出跑跳、舞蹈和類似武術的動作,技驚四座。G1售價只有人民幣9.9萬元,相較之下,特斯拉CEO馬斯克去年推出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售價則在2萬至3萬美元之間(約人民幣14.56萬至21.84萬元)。
報導指出,美國和中國是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領導者。產業專家認爲,在主管機器人「大腦」的AI技術方面,美國更勝一籌;而在機器人「身體」的硬體制造實力方面,中國科技企業已經遍地開花。
以特斯拉、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和Figure AI爲代表的美國公司,在機器人AI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領先;中國的優必選、宇樹科技等科技公司後來居上,以中國龐大的技術供應鏈和國家投入爲依託,將一大部分競爭力寄希望於量產和應用。
美國加州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日前宣佈,其人形機器人Figure02將在2025年開始進行家庭環境中的「alpha測試」。Figure AI執行長阿德科克(Brett Adcock)表示,這比以前計劃提早兩年,因受益於該公司研發的通用視覺、語言、行動(VLA)模型Helix。
而中國政府早在2023年11月就提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計劃在2025年實現中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並計劃在2027年讓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英國神經科學家萊特(Nicholas Wright)表示,中國在電動車、無人機等方面的實力,是中國發展人形機器人的重要優勢,例如電池、傳感器等。他說:「雖然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存在差異,但無論如何,在電池、傳感器等方面,中國非常擅長製造所有這些技術,並且能夠大規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