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迎首位華裔CEO,老將陳立武能否力挽狂瀾?

去年12月宣佈前CEO基辛格離職後,處於動盪期的英特爾終於迎來新CEO。

3月12日,英特爾宣佈,任命前董事會成員陳立武(Lip-Bu Tan)爲新任首席執行官,自2025年3月18日起正式生效。

陳立武此前曾是英特爾董事會成員,2022年加入英特爾董事會,因爲與英特爾前任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公司過度擴張、人員臃腫等一系列問題上存在分歧,2024年遞交辭呈離職。

去年在英特爾物色新CEO期間,陳立武與臺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美國存儲芯片巨頭美滿電子(Marvell Technology)CEO Matt Murphy都被傳出在人選名單中。

市場此前就有判斷,經過去年股價腰斬50%,全球裁員1.5萬名員工、CEO離任甚至被傳出面臨拆分收購等一系列動盪風波後,英特爾今年應儘快在第一季度財報發佈前確定新CEO,結束臨時CEO管理的過渡期,挽救市場信心。

如今陳立武迴歸的消息公佈後,英特爾股價在盤後交易大漲超10%。

在寫給員工的公開信中,陳立武表達了拯救英特爾的雄心:“我的目標是恢復英特爾作爲世界一流產品公司的地位,同時打造一個頂尖的代工業務。”他強調將以客戶爲中心,推動技術創新,並利用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近80億美元的補貼,加速本土製造佈局。

作爲這家成立50多年的硅谷巨頭的第九任CEO,陳立武此時接手的英特爾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近年來在大火的AI芯片市場,英特爾的CPU被英偉達的GPU遠遠甩開,後者市值已超3.4萬億美元,而英特爾最新市值僅約895億美元。在個人電腦和服務器芯片領域,AMD的激烈競爭及高通、蘋果等Arm架構廠商崛起也讓英特爾節倍感壓力。在芯片製造層面,英特爾自從在10納米、7納米兩代芯片製造工藝上掉隊後,這部分業務便一蹶不振,長期落後於臺積電。去年正式分拆獨立代工業務部門後更是給公司帶來了134億美元鉅虧。

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英特爾預計淨虧損36.8億美元,毛利率跌至32.7%,爲數十年來最低水平。

對處於困局中的英特爾來說,此時急需新CEO擔當“救火隊長”。《紐約時報》指出,陳立武需要“重振一家已失去光環的芯片巨頭”,面臨AI市場失利和財務壓力的雙重挑戰。

陳立武在半導體行業的履歷對他擔當這一角色有背書效果。這位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職業生涯的巔峰是其任職Cadence CEO的經歷。2009年至2017年擔任CEO期間,陳立武將Cadence從財務困境中帶出,轉型爲EDA行業的巨頭,公司營收翻倍,股價飆升超過3200%,市值從數億美元增長至數十億美元,這一成就也使得其在美國科技圈備受關注。

自從英特爾2018年進入發展困境後,過去七年間已更換過四任CEO,這種動盪終於在去年徹底引爆。而對於陳此時迴歸上臺,外界也有不同聲音。Investopedia評論稱,雖然股價飆升顯示市場歡迎陳立武的迴歸,但英特爾在代工業務上的落後以及鉅額虧損已經是一個複雜的“結構性問題”,並非短期可解。

但無論正方還是反方,都一致認爲,陳立武需要優先解決的一件關鍵事項是前任留下的代工業務。

作爲市場上爲數不多的IDM芯片製造商(與主流的無晶圓廠Fabless模式相對,IDM設計與製造一體化,既做設計,又自建晶圓廠兼做生產),前任CEO基辛格2021年上任之初,便着手推動振興代工業務的IDM 2.0戰略,對外公佈了“四年五個製程節點”(intel 7、intel4、intel3、intel20和intel18A,分別對應從7納米到1.8納米的芯片製程)的迭代升級計劃,並豪言2030年超越三星、成爲僅次於臺積電的全球第二大代工廠。但最終IDM2.0計劃落地不利,基辛格黯然下臺。

而據路透、彭博等多家媒體此前的報道,陳立武在2024年辭職的導火索就是與基辛格及董事會成員在代工業務戰略上的分歧。陳認爲,英特爾員工規模過於臃腫(當時超過13萬人)、企業文化過於規避風險而無法大膽創新,並且在人工智能戰略上落後。更關鍵的是,他與基辛格在IDM2.0計劃的執行路線上分歧巨大,不同於基辛格一年內招聘2萬多名員工、“四年五個節點”的擴張路線,陳立武更傾向於更精簡的組織結構和更靈活的代工策略落地“IDM2.0”計劃,甚至支持剝離部分業務。

在基辛格離任後,如何處理代工業務對英特爾來說非常棘手。

此前在拆分代工業務部門公佈的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英特爾三年內在代工業務上虧損高達52億美元、70億美元和134億美元。 按照管理層的預測,這項業務要到“2030年底前實現經營收支平衡”。

自英特爾去年陷入危機後,市場一直傳言英特爾計劃出售代工業務,高通、博通、臺積電都被傳出是潛在買家。

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多家外媒報道美國政府希望通過臺積電的資金和技術“拯救”英特爾在美國的製造業務,以落實《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本土化目標。但市場對此消息有所懷疑,作爲拿到芯片法案最多補貼的本土芯片公司,無論出於製造迴流的既定戰略,還是英特爾對美國芯片產業鏈的重要程度,美國政府都不會輕易將其出售給美國以外的公司運營。白宮官員之後也對路透社迴應稱,支持外國公司在美投資,但“不支持外國公司運營英特爾在美工廠”。

本月,路透社又有報道稱,臺積電提議與英偉達、AMD和博通共同投資一家合資企業,運營英特爾的晶圓廠,臺積電持股不超過50%。外界有猜測這一方案是避免英特爾直接收購的折中策略。界面新聞就此消息向臺積電、英偉達、AMD求證,截至發稿未獲迴應。

目前,圍繞英特爾代工業務是否會出售、以什麼樣的方式出售,官方仍未有定論。公司也並未放棄自救。管理層對於今年發佈的“四年五個節點”的18A芯片(對應臺積電、三星的2納米)製程工藝寄予厚望,今年1月,英特爾對外確認18A的工藝開發已基本完成,第一版本將於2024年7月發佈,供客戶進行最終生產設計,下半年量產。而按照臺積電、三星先前公佈的時間表,2納米制程預計也會在2025年下半年同期啓動量產,屆時三家公司將在2納米芯片上展開正面對決。

掌舵英特爾後,陳立武明確將“打造一個頂尖的代工業務”列爲公司的未來目標。他是否會徹底改變前任CEO的激進擴張路線,重拾自己先前主張的控制成本路線重整代工,又能否帶領英特爾走出困境,這位新CEO的“救火”工作需要更多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