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靠政府續命? 《紐時》揭5錯誤決策葬送矽谷傳奇

《紐時》感嘆,隨着川普政府取得英特爾10%股權,這家昔日晶片巨頭已淪爲「政府專案」。(圖/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週五(22日)宣佈,已與英特爾達成協議,使美國政府獲得10%英特爾股份,成爲英特爾最大單一股東。儘管該消息激勵英特爾當日股價收盤大漲5.53%,可是曾經叱吒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英特爾,如今竟然需要仰賴美國政府出手救援,《紐約時報》在感嘆這家在矽谷締造傳奇的公司已經從科技產業的領導者淪爲「政府專案」之際,同時也深入分析了英特爾過去所犯下的5大錯誤決策,點出了這家公司逐漸衰落的關鍵原因。

在2005年,蘋果曾希望能與英特爾合作,爲第一代iPhone提供處理器,但是當時的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卻以報價過低爲由,拒絕了這項合作。他之後也坦承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失誤,直言「如果當初我們接下來,世界將會大不相同」,因爲智慧型手機革命隨即爆發,而ARM架構的陣營也迅速壯大,導致英特爾從此在行動晶片市場中缺席。

英特爾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個人電腦以及伺服器晶片所帶來的高利潤業務,導致其他的研發計劃經常因爲短期報回報有限而被喊停。外界批評,這種「灌木叢效應」抑制了創新,也讓公司錯失了許多新興市場的機會。英特爾高層後來坦言,主力的微處理器雖然驅動了PC與伺服器的繁榮,但卻扼殺了新產品的發展,導致許多啓動的新計劃,不是因爲高層失去耐心,就是因爲技術瓶頸而被迫腰斬。

在早期,英特爾也曾經嘗試打造能同時進行多項運算的晶片,用來模擬所謂的「圖形處理器」(GPU),但是因爲產品的表現不夠理想而選擇放棄。結果輝達後來仰賴GPU在AI時代中迅速崛起,成爲全球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如今的市值已經超過了4.3兆美元。然而英特爾的市值目前只剩下約1080億美元。

歐德寧的繼任者科再奇(Brian Krzanich)接任執行長之後,大舉投入了數據機業務,試圖填補先前錯失的手機市場缺口,但是卻因爲技術開發的進展不順利,最終還是將這項業務賣回給蘋果,也因此燒掉了大量的資金與時間。

在2015年至2019年間,英特爾在10奈米與7奈米制程的研發上不斷延宕,讓臺積電以及三星成功超車,徹底打破了英特爾在晶片製造領域的霸主地位。隨着AI浪潮的來襲,英特爾再度錯失了商機,導致市場佔有率以及營收狀況雪上加霜。

《紐約時報》也指出,雖然英特爾近年來積極推動在美國本土設立工廠,並且曾經獲得前總統拜登政府《晶片法案》的補助,但是市場的表現仍然持續下滑。如今,川普政府更選擇以入股10%的方式,換取持續的資金支持,成爲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少見的大規模國家投資。不但象徵着這家曾經定義矽谷的企業,已經無法僅僅依靠自身的實力來維持競爭力,同時也深刻闡明瞭科技產業中不變的法則:無論一家企業曾經多麼強盛,一旦喪失了持續創新的動力和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最終都難逃被後起之秀超越,並且逐漸走向衰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