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和臺積電擬開合資公司 分析機構: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極低

本報記者 吳清 北京報道

日前,據央視新聞報道,兩名參與談判的人士表示,英特爾和臺積電已達成初步協議,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來運營這家美國芯片製造商的工廠。

報道稱,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商臺積電將持有新公司20%的股份。據悉,美國政府官員一直在敦促臺積電和英特爾達成協議,以解決英特爾的長期危機。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英特爾的代工業務陷入困境後,有關臺積電和英特爾合作的消息就一直不斷,此前還曾傳出,臺積電和博通將聯合收購英特爾的相關業務。

對此,英特爾方面迴應表示,不予置評。而衆多分析機構並不看好此項合作。美國花旗銀行對英特爾和臺積電合資企業的可行性產生了嚴重懷疑,認爲考慮到製造和運營方面的差異,臺積電與英特爾的合作或合資企業的做法可能並不會成功。

技術入股 擬開合資公司

據悉,最近英特爾與臺積電的高管達成一項初步協議,擬成立一家合資企業來運營英特爾的晶圓廠。

這家合資企業,至少包含英特爾現有的部分晶圓廠。臺積電將持有新公司20%的股權,大部分股權還是由英特爾和其他美國半導體公司持有。

而作爲20%股權的交換條件,臺積電不會以資本形式出資,而是向英特爾分享部分芯片製造技術,並且對英特爾員工進行培訓。

臺積電的入股也並非單向技術輸出。協議規定,英特爾需向合資公司開放其封裝技術專利庫,包括Foveros 3D堆疊和EMIB(嵌入式多芯片互連橋接)技術。

這一交換條件被美國媒體稱爲“美國半導體史上最複雜的知識產權交易”,通過整合臺積電的先進製程與英特爾的封裝技術,合資公司有望在2026年實現2nm芯片量產,並開發針對AI和量子計算的高性能異構芯片。

不過新實體的其餘資金來自哪裡,目前還是未知。目前,雙方仍在繼續磋商中,還未達成最終協議。

據前述報道,英特爾的部分高管持反對意見。原因是該項交易可能會導致公司大規模裁員,同時削弱英特爾自有的芯片製造技術。

與此同時,臺積電內部也存在一些阻力。據Digitimes Asia報道,今年3月中旬,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公開否認了公司考慮收購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的消息。因爲收購對臺積電而言面臨着技術擴散的風險。

目前雙方合作的最大動力可能還是美國政府,一直在追求將芯片製造業迴流到美國的特朗普政府,對於這項合作一直很積極,在大力促成雙方談判。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份,臺積電剛宣佈投資1000億美元,以擴大在美國的產能。據悉,這筆投資將用於在亞利桑那州建設三座芯片製造工廠,以及兩座封裝設施。畢竟,特朗普剛剛對非芯片類商品加徵了關稅,在美建廠,對臺積電來說可以減少相關成本。

臺積電副總經理克里夫蘭表示:“我們將在(亞利桑那)鳳凰城生產這些(芯片),支持美國AI領導地位。”但“這不容易”,美國是不一樣的市場,勞工成本很高。

目前,美國製造面臨多重挑戰。據英國《金融時報》調查顯示,響應美國投資案的企業中,約40%的項目已出現進度延誤或暫停。臺積電便是其中一例,其在美國的工廠歷經四年仍未順利投產,而亞利桑那州第二座工廠的量產時間也再次推遲兩年。

挑戰重重 更像一場高風險實驗

在原先競爭對手臺積電的支持下,英特爾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嗎?

財務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的不動產、廠房和設備總值達到1080億美元;而臺積電的對應數據則是987億美元。

不過由於在先進製程上的落後,以及製造效率低、成本高,英特爾一直難以吸引足夠多的客戶。而在芯片製造上的持續巨大投入,讓英特爾2024年出現了188億美元的淨虧損,這也是其自1986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在技術層面,英特爾7nm以下先進製程研發滯後臺積電至少兩代——臺積電3nm芯片已於2023年量產,而英特爾同類產品預計最快2025年年底投產。

雖然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臺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和成功經驗能幫英特爾走出困境,但前述報道中,英特爾和臺積電雙方部分高層的反對聲音和顧慮也能反映出一些合作可能存在的挑戰。

此外,還有衆多現實的挑戰因素。關於這項合資計劃,一個關鍵疑問點是:考慮到兩家公司使用的設備型號和材料不同,製程的兼容性也有待驗證,未來雙方究竟要怎麼合作?

“如果合資企業採用臺積電的技術路線,英特爾就需要淘汰現有的大部分設備,也是相當於變相把代工業務出售給臺積電了。”一位長期關注半導體產業的分析師告訴記者,這樣的話,英特爾就不得不調整設備採購策略,以及大規模裁掉半導體工程師。

業內人士認爲,在特朗普政策搖擺不定、技術代差難以彌合、內部整合阻力重重的背景下,該合作更像是一場高風險的實驗。

而美國花旗銀行分析認爲,英特爾應考慮退出芯片代工業務,轉而專注於其核心的CPU業務領域。這是因爲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長期以來未能與臺積電形成有效競爭,且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極低,同時還會對公司的現金流造成拖累。

另一家知名金融機構也對該合資計劃持悲觀態度,其認爲拆分英特爾代工業務將是一個耗時且複雜的過程。此外,英特爾在PC和服務器處理器市場佔據約70%的份額,這意味着任何拆分計劃都需要獲得全球監管機構的批准,而這顯然存在較大難度。

此外,英特爾此前接受的芯片相關補貼也對其拆分計劃構成了限制。如果英特爾在合資企業中的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可能觸發控制權變更條款,從而導致補貼被收回,進一步增加了計劃實施的不確定性。

(編輯:張靖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