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發表首款18A 製程晶片 年底出貨、成能否扭轉頹勢關鍵
英特爾(Intel)9日發表首款以18A製程打造的晶片「Core Ultra系列3」處理器。美聯社
英特爾(Intel)9日發表首款以18A製程打造的晶片「Core Ultra系列3」處理器,也是首批在新啓用亞利桑那州 Fab 52晶圓廠製造的處理器,完全在美國研究、開發及生產,成爲這家陷入困境晶片商能否扭轉頹勢的重大關鍵。
代碼爲「Panther Lake」的Core Ultra系列3處理器,今年將大規模量產,年底前開始出貨,將有三種規格,包括配備多達4顆Xe繪圖處理器(GPU)核心的8核心 中央處理器(CPU)版本、配備多達4顆Xe GPU核心的16核心CPU版本,以及配備多達12顆Xe GPU核心的16核心CPU版本。
這款晶片也能支援高達96GB的記憶體,並提供高達每秒180兆次運算(TOPS)的能力。
英特爾指出,Core Ultra系列3晶片的多執行緒(multi-thread)效能可望比上一代根據Lunar Lake和Arrow Lake 所打造的處理器,提升高達50%,單執行緒效能提高10%,GPU效能預料提高多達50%。
除了Core Ultra系列3,英特爾也展示以18A製程打造的Xeon 6+資料中心處理器。
這個消息象徵英特爾在兩面向取得勝利,首先是終於出貨以18A製程生產的晶片,其次爲在亞利桑那州生產,也有助於鞏固英特爾的美國製造承諾。
不過,英特爾仍需要證明其最新晶片在提供強大效能的同時,也能維持筆電電池的續航力。蘋果MacBook搭載自家以安謀(Arm)架構爲基礎的晶片,已筆電電池效能設立標準,單次充電能使用一整個工作日,高通(Qualcomm)也爲Windows個人電腦(PC)推出安謀架構晶片,同樣兼顧效能與能耗效益。
若英特爾的18A製程獲致成功,有助說服潛在客戶下單英特爾代工生產晶片。英特爾已獲得一系列重大投資,包括來自川普政府入股10%、輝達(Nvidia)投資50億美元的股票,以及軟銀注資20億美元。
延伸閱讀
英特爾最強 CPU 催動換機潮 外界預期規格大升級 臺鏈有望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