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開年第一會”共同探討“劇”變
天津日報記者 劉茵
2月20日,首屆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大會暨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電視劇節目交易會開幕。這場被稱爲“開年第一會”的行業盛典,匯聚影視劇行業代表,共同探討劇集產業的“劇”變與創新路徑。
近年來,中國影視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莫過於微短劇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對傳統長劇製作模式的衝擊。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504億元,用戶日均觀看時長增長超300%,這一現象直接動搖了傳統劇集的創作邏輯與商業模式。
此次大會上,“長短劇融合”成爲高頻議題。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制協)副會長蘇曉表示:“長劇與短劇並非對立關係,而是互補的生態鏈。長劇需要以精品化鞏固文化深度,短劇則以靈活性滿足碎片化需求。”例如,《長安十二時辰》通過緊湊的敘事與歷史考究成爲長劇標杆,《去有風的地方》則嘗試以短劇形式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這種“長穩短快”的雙軌制發展,被視作行業破局的關鍵方向。
短劇的崛起倒逼長劇進入“減量提質”深水區。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B級長劇首集棄劇率顯著上升,而垂類精品劇完播率持續增長。“常說‘內容爲王’,現在得補上一句:好內容纔是王,平庸的內容會破壞行業。”中制協副會長孫忠懷的發言,成爲大會最受關注的觀點之一。這一觀點的提出,直指當前影視行業的核心矛盾——觀衆對優質內容的渴求與產能過剩的平庸作品之間的矛盾。近年推出的《漫長的季節》《繁花》等作品,正是通過“藝術與科技雙驅動”戰略,在劇本打磨、演員適配、成本控制等環節建立新模式,實現了口碑與市場的雙贏。
大會傳遞出明確信號:行業已從“野蠻生長”轉向“長期主義”。一方面,各平臺將加速佈局全球化發行,如《三體》《長相思》在東南亞、北美市場的成功,推動國劇從區域傳播向全球文化現象升級;另一方面,技術賦能將成爲新引擎,如《黑神話:悟空》通過虛擬製作技術革新敘事,爲影視與遊戲跨界融合提供了範本。
中制協會長侯鴻亮總結道:“青年創作者正以破界之力爲行業注入新可能,但唯有以觀衆爲本、以創新爲翼,才能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
本次大會既是對行業陣痛的迴應,亦是對未來10年的展望。當觀衆不再爲平庸內容買單,當創作迴歸藝術本質,中國影視行業正站在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轉折點。這場“劇”變,終將讓每一部精品劇在觀衆心中留下印記,也讓影視行業迎來真正的春天。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