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北上》研討會舉辦:以運河IP激活文化認同,共繪地理符號與人文圖譜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蘇墨

日前,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電視劇《北上》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主創團隊、專家學者及多家媒體代表到場參會,共同圍繞《北上》的文化內涵、藝術視角、社會意義等方面,探討劇集爲同類型題材影視劇創作提供的新思路與新啓示。

電視劇《北上》改編自徐則臣榮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書寫了蕩氣迴腸的運河故事,勾勒出京杭大運河沿岸獨特的地理風貌與人文風情,在展現大運河文化、傳承歷史記憶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劇中,青春質感與時代氣息兼具,引發觀衆強烈的情感共鳴。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該劇在CCTV-1綜合頻道、愛奇藝、江蘇衛視熱播期間,取得了良好的收視與口碑。該劇每集平均收視率3.615%,在同時段全國衛視頻道所有節目中排名收視率第一,同時在近三年所有黃金時段電視劇中收視率排名第二每集平均收視率3.615%,在同時段全國衛視頻道所有節目中排名收視率第一,同時在近三年所有黃金時段電視劇中收視率排名第二。

深耕運河文化,繪就時代畫卷

奔騰千里、漁火延綿的大運河,不僅是流淌的文化遺產,更是沿岸人民世代生息的母親河。電視劇《北上》讓地理空間成爲敘事載體,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獨特符號。該劇將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深度融合,讓觀衆在品味運河故事的同時,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朱正文指出,大運河被列爲國家文化公園,是重大國家戰略決策。它是認識政治中國、經濟中國和人文中國的重要歷史地標。大運河因軍事政治需要而發端,因貫通東西南北經濟命脈而興盛,因人文傳播而成爲民族文化精神高地。這一史詩級的自然人文景觀,通江達海,上至朝堂廟宇,下連普通百姓,涵養出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精神品格和氣質。以大運河爲背景創作的電視劇作品不多,既具有宏闊歷史視野,又兼具當代文化價值觀照的作品更是少見。電視劇《北上》是一部具有這種創作意圖和野心的作品,是連接傳統中國“慢”與現代中國“快”一次很有價值的嘗試。

如何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尋找與現代人實現情感共鳴的支點?電視劇《北上》的出現讓我們眼前一亮。愛奇藝副總裁、總編輯,本劇總編審王兆楠表示,這條大運河,在創作團隊的鏡頭下猶如時空交錯的舞臺,成爲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原鄉、心靈歸宿和情感密碼。電視劇敏銳捕捉時代情緒,既保留原著精神內涵,更在碎片化時代,爲年輕人的鄉愁送上了溫暖的慰藉。

丈量生命長河,描摹煙火人生

作爲一部改編自嚴肅文學的電視劇佳作,電視劇《北上》沒有執着於對原著的復刻,而是妙用視聽手法重構文學魅力,形成了具有當代意味的雙向奔赴。爲真實表現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創作團隊實景重建“花街”還原歷史風貌;爲將文學形象轉換爲有血有肉的影像存在,創作團隊用腳步丈量運河,多位主創人員的成長經歷寫滿了運河的影子。鮮活的表達方式不僅增強了劇集的藝術感染力,還讓觀衆在觀劇過程中找到了共鳴與感動。

電視劇《北上》總導演姚曉峰表示,作爲導演,我覺得自己更像一個書寫者,只有與所有的主創擰成一股繩、團結一心,纔有《北上》這部作品的綻放。現實主義的創作天地無盡廣闊,面前的熱土、身旁的人民都是我們的創作源泉。懷揣着真心和真誠,就一定能出好作品。從業三十多年來,我深知,只有永遠以敬畏之心對待行業,才能實現長久發展。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北上》作者,《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表示,作爲小說原著的作者,我很高興看到作品的熱播。在文學作品創作完成後,我看到了《北上》被改編爲不同藝術形態,它們在自身框架和藝術邏輯內成立,電視劇《北上》更是如此。因爲一部小說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但通過更加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播出去,見證着我對運河情感的愈加濃烈,作爲一個作者,我很欣慰。

“我從小在運河邊上長大,我心中的大運河就像劇中呈現的那樣,見證着無數人的命運起伏,更承載着運河人的生活百態。能夠出演這部與家鄉有關的劇,我很幸運,也深感責任重大。我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將運河故事傳播出去。”本劇“夏鳳華”飾演者白鹿表示。

本劇“謝天成”飾演者胡軍表示,對於《北上》這部劇來說,原作是靈魂,改編是賦能,其中最根本的是這部劇對於文學性的展現。一部好作品要從細節出發,小到道具造型,大到故事主題,只有用心至深,才能開闢出藝術表現的新路徑。希望這部劇傳遞的力量,能感染更多的人,只有穩穩走好每一步,纔會有熠熠生輝的精彩。

重構地方敘事,激活當代共鳴

《北上》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精彩的劇情和出色的表演,更在於其深刻的地方敘事。電視劇不僅講述了大運河沿岸的故事,更通過這些故事,讓觀衆思考傳統與現代、個體與集體、地方與全球之間的關係。作品以濃郁飽滿的地域美學,激活了現實題材劇的創作活力。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文學語言與視聽語言的轉換,並非百分之百的重合,而是基於對原著文本精神取向的正確理解。電視劇《北上》活靈活現地展現了運河沿岸新一代兒女的生活面貌,讓青春的無限風采和運河的文化基因相映成趣。電視劇在改編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審美優勢和審美個性,更呈現出創作者對運河豐厚的生活積累和感情積累。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如同流動不息的運河那樣,一個時代、一種文化和一羣人的生命力,都生動地縮影在《北上》裡。原著和劇集之間有差異的創作方式,恰好給出了我們理解文化尋根意義的充分想象空間。在文學性和現實主義的勝利背後,是文藝創作介入社會歷史變遷的強勁精神力量:讓人既能看到來時路,也得以不斷探尋着前行道,振奮而溫暖。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總結,文學性是一切藝術的基礎,更是視聽藝術的根本。只有遵循藝術規律,纔是創作成功的關鍵;只有海納百川的創作胸懷,纔是電視劇《北上》獲取成功的關鍵所在。《北上》的成功,不僅在於其藝術上的成就,更在於其對於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積極探索。這部劇匯聚管理者、創作者等各方力量,體現了行業面對挑戰時的團結合作精神,成爲視聽藝術領域優秀創作的典範之作。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