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俄烏無人機戰鬥如何影響未來戰爭?

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道 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網站2月18日發表記者戴維·漢布林的報道,題爲《烏克蘭的無人機戰鬥將如何影響未來戰爭?》,內容編譯如下:

俄烏衝突持續近三年,這場衝突也被稱爲世界上第一場無人機戰爭:不是因爲交戰雙方第一次使用無人機作戰,而是無人機首次成爲戰場主力。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亞歷山德拉·莫洛伊說:“無人機將繼續存在下去,並變得無處不在——在地面、空中和海上——而且數量衆多。這條不歸路是在2022年踏上的。”

當然,早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前,軍用無人機就已開始投入使用。尤其是在本世紀初美國使用“捕食者”無人機後,無人機的地位變得更加突出。然而,無人機現在所使用的技術及其部署規模是我們從未見過的——俄羅斯和烏克蘭在2024年分別製造了超過100萬架軍用無人機。隨着全球緊張局勢加劇,其他國家也開始思考如何打一場類似規模的無人機戰爭。

莫洛伊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制定無人機使用、採購和將其引入軍事訓練的戰略。這些戰略將定義目標,並在最高層面指導每個國家該做和不該做什麼。”

例如,美國國防部正在努力發展快速生產低成本無人機的能力,而不是追求少而精,生產像“捕食者”這樣的高端無人機。在歐洲,由拉脫維亞領導的多國正在開發一個無人機制造基地,以便向烏克蘭提供硬件,最終增強國內產能。與此同時,英國已責成皇家空軍的一支部隊測試無人機集羣技術。

制訂這些計劃所面臨的部分挑戰在於無人機技術正在經歷的飛速發展。莫洛伊說,在烏克蘭,人們談論的是爲期40天的開發週期,而不是通常所需的數年時間。“沒有什麼比生存威脅更能推動創新的了。戰爭是技術創新的催化劑。”她說。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各國需要爲無人機戰爭時代做好規劃。俄羅斯和烏克蘭已採取行動,在本地生產電池和飛行控制器等物品,以消除供應瓶頸,避免在物品短缺時突然漲價。

莫洛伊說:“發展在無人機領域的主權能力可以讓一國擁有獨立設計、製造和操作無人機的能力,從而對無人機技術有更大的控制權。本土化生產還能減輕國際供應鏈中斷的影響,減少境外採購可能受到政治限制的薄弱環節。”

事實上,低門檻正是無人機與其他軍事技術存在很大不同的地方,因爲前者的獲取成本不高。在烏克蘭,步兵部隊利用他人捐贈或士兵自己購買的硬件,發展出自己的無人機偵察和打擊能力。

另一方面,由於未來的每一場戰爭都可能是無人機戰爭,所以各國需要考慮對方會部署什麼樣的無人機。問題是沒有人知道幾年後無人機將是什麼樣子。莫洛伊說:“如果你不知道接下來無人機如何發展,你就無法研發反制武器。”

莫洛伊表示,這意味着分析人士正在密切關注烏克蘭戰場上出現的技術,包括無法被幹擾的光纖控制無人機,以及能讓無人機避開來襲炮彈的人工智能技術。

美國防務分析師扎卡里·卡倫博恩說:“我們基本達成共識,即成本高昂的導彈不是解決大規模小型無人機攻擊的良方。”相反,未來的無人機防禦需要實現“低成本、可持續和多維化”,這樣既能對付大型高性能無人機,也能對付小型無人機集羣。屆時將涉及雷達和其他傳感器的分層防禦,以及將智能控制系統與導彈、火炮、干擾器和攔截型無人機等武器庫相連,以便迅速完成消滅無人機混合集羣的任務。

最後,關於無人機還有一個終極問題:它們能否徹底取代人類戰士?烏克蘭一直在嘗試將無人系統部署到前線,甚至在無人機的支援下,完全使用機器人部隊向俄羅斯陣地發起攻擊。但莫洛伊說,機器人尚未徹底崛起。

她說:“僅靠無人機無法贏得戰爭。我們仍然需要人類來堅守陣地。無人機目前無法做到這一點。但在下一次衝突中,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編譯/楊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