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不止AI,中國藥物也讓世界驚歎

來源:環球時報

英國《經濟學人》2月16日文章,原題:不止AI,中國藥物也讓世界驚歎可瑞達是有史以來銷售盈利最高的藥物之一。自2014年推出以來,這款癌症治療藥物已爲美國默克公司帶來了1300多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去年9月,一款試驗藥物實現前所未有的成績。在非小細胞肺癌後期試驗階段,該藥在病情不惡化情況下讓病人生命延續11.1個月,比可瑞達的5.9個月翻了近一番。不僅這一成果令人吃驚,背後公司的國籍也讓人吃驚,研發該藥的康方生物是一家中國公司。

近幾個月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震驚世界。一場相對安靜但同樣意義重大的轉變正在生物科技領域推進。中國素以推出大量仿製藥而聞名,但中國藥企也在尖端領域發力,其生產的創新藥比競爭對手更便宜。中國已成爲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新藥研發國。

因此,西方藥企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東方以尋找思路。去年,西方藥企所達成的大規模許可證交易近1/3與中國企業合作達成。去年11月,默克公司向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禮新醫藥支付了5.88億美元,以獲得該公司推出的類似於康方生物的療法。

近20年前,中國政府明確將生物科技作爲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2015年,中國國家藥品監管部門啓動雄心勃勃的改革,在兩年時間裡審覈完成2萬件遺留累積下來的藥品申請。發表在《自然綜述:藥物發現》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藥品獲批進入首輪人體臨牀試驗所需的時間已從改革前的501天縮短到87天。

上述改革與大批“海龜”回國同步。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促進了發展勢頭,吸引各大藥企進入,也帶來了科技和人才。簡化上市規則爲生物科技投資者提供了更清晰的退出策略,增加了該投資領域的吸引力。中國生物科技企業的私募融資規模從2016年的10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134億美元。

有了更多人才和資金,中國企業開始超越對西方藥品的仿製。他們不是坐等專利過期或生產雷同的仿製藥,而是採用“快速追隨者”戰略,即在既有藥品基礎上進行改進,以提高安全性、療效和藥物遞送效率。由於“快速追隨者”並非從頭開始研發,因此其測試所需的成本大幅降低,速度也大幅提高。

2021年至2024年,中國藥品研發數量翻了一番,達到4391款。“快速追隨者”式的改良藥品和全新原研藥佔研發總量的近42%。艾意凱諮詢公司主管合夥人陳瑋表示,中國這種藥品研發方法對抗體藥物偶聯物的研發推進特別有效。

速度是中國藥企的另一大優勢。康方生物創始人夏瑜說:“我們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快一兩倍。”中國臨牀試驗速度比西方更快。中國病人羣體數量大,招募志願者更方便,政府也鼓勵醫院和醫生支持有關研發。

更快的試驗使中國藥物對全球製藥商更具吸引力。其他國家的監管部門也注意到中國數據質量的提升。康方生物在中國的試驗結果足以說服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將該藥物直接轉入後期試驗。

中國藥企基本不直接在美國銷售藥物,而是選擇達成許可證協議,即收費出讓在國外市場的銷售權。還有一種模式是設立新公司,中國藥企將臨牀資產拆分進入新設的美國實體,由當地有經驗的管理團隊運營。傑富瑞投行估算,去年5月以來成立的類似公司已達8家。

中國生物科技公司並非沒有風險。許可證交易的增加背後潛藏着融資難的問題,而更大的關切則來自中美之間緊張關係的上升。(甄翔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