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也看世界

5月9日,上海博物館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進入閉幕倒計時100天。自2024年7月開展以來,展覽創下多項紀錄——這是全球最大規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國官方博物館首次與埃及政府合作的重磅大展。展覽彙集492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若干中國的精美文物與埃及文物共同陳列,使我們在解讀他者中認識自我。據統計,超過70%的觀衆爲了這個展覽從外地專程來到上海博物館,包括大量入境中國的外國遊客。

近年來,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爲新館和老館規劃了新的方向。歷時6年多打造的上博新館建成開放,堅持“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定位,使其成爲“世界看中國”的重要文化窗口。位於上海人民廣場的上博老館,以“世界文明館”爲主要定位,依託館藏外國文物,積極籌備反映世界文明和文明交流互鑑主題的常設陳列,成爲“中國看世界”的重要展示平臺。

認知世界古代文明以及文明之間的互動,對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理解人類文明的進步史,有着特別的意義:人類文明就是在這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環境中逐漸成長起來。

去年6月—10月,上博舉辦了“古波斯的榮耀:伊朗文物精華展”。展覽用近300件文物精品,以中國人熟悉的敘事方式,爲觀衆建立起伊朗古文明的初步印象。

展覽凝練了3個主題板塊。“高原曙光”板塊,展示了精美的金銀器、釉彩陶器和玻璃器,以及精緻的神廟建築構件。直觀文物,觀衆就能夠感受到約公元前3000年始生活在伊朗高原上的人們已經開啓了文明的進程,有着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富裕的物質文明。“輝煌時代”板塊展示了約公元前6世紀開始古波斯璀璨的文明,金銀幣流通範圍可以看出商業貿易的繁榮,衆多的金銀器文物體現出濃郁的波斯特色。“信仰藝術”板塊,展示了公元7世紀伊朗高原上的伊斯蘭教信仰藝術。作爲古代絲綢之路西端的伊朗,和古代中國一起通過絲路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文明互鑑互融,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也是我們在世界文明史主題展覽中希望表達的觀念,於是有了“寰宇東西: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和世界”特展。

展覽借用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視角,以來自意大利和國內衆多博物館提供的200餘件文物,展現出13至15世紀東西方高超的藝術水準,豐富充裕的物質生產水平以及東西方的城市建設與管理面貌,表明東方和西方共同發展,是保障物質貿易暢通、精神文明交流、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前提。

故事那樣豐盈。當我們行走於展廳,觀衆能看到地中海邊的“商業之城”威尼斯強大的航海技術、精美的貨幣、繁榮發展的印刷業及細膩的紡織物、熠熠生輝的玻璃器……觀衆還能看到,馬可·波羅到達東方後在大都、上都、中都時的“三都所見”,感受到當時元朝的城市發達、經濟繁榮。在這一部分裡,瓷器對應玻璃器,紡織品對應威尼斯織物……無論多麼遙遠,人們的物質需求是相通的,觀文物的同時,觀衆能看到700多年前的全球化世界。

上海博物館已經嘗試在海外設立分館,逐漸構建起更多不同文明的對話平臺。我們希望能以匠心獨運的展覽,將博大的世界文明編織成一個個動人心絃的故事,讓觀衆通過具體的文物展陳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壯麗畫面。

(作者爲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