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一個躁動的春季:他們正排隊狂舔“東大”!
1957年10月,前蘇聯向太空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
當那顆83公斤的衛星劃破北美夜空時,它發出的不僅是無線電信號,而更像是給美國的一記響亮耳光:
資本主義的燈塔,竟然在太空競賽中落後了?
當時的美國主流媒體評論,
那晚之後,美國人喝的咖啡裡都帶着鐮刀錘子的鐵鏽味。
全球地緣競爭領域裡,從此有了一個新的專有名詞:斯普特尼克時刻。
這個詞專指——
後發國家在關鍵領域超越先發對手時,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和壓力。
68年後的這個春節,
斯普特尼克時刻,正被西方人頻頻摁在某東方大國的頭上。
2025年的開局,是一系列宏大敘事的反轉。
先是,
全球首款“六代機”的四輪試飛。
尤其在第四次試飛中,採用雙機編隊,低空大環角飛行,完整展示了三發動機、無尾佈局、全動翼尖和雙前輪設計。
強隱身、高機動和滿足航母起降等特徵,完整曝光。
再然後,
DeepSeek橫空出世。
自三年前ChatGPT誕生後,AI的主導權一直都掌握在歐美人手中。畢竟,人家有最好的大模型公司,最好的算力公司,最好的雲計算公司……
而DS的出現,成功探索出一條不靠過度堆疊算力的低成本技術路線——
以較低成本和有限算力,實現媲美OpenAI o1的成果,打破歐美在AI領域的技術壟斷。
緊接着,
人形機器人在春晚大跳賽博秧歌。
關於機器人的技術細節,已經有很多分析,娃哥就不多說了。
娃哥想強調的只有一點:
秧歌機器人背後的宇樹科技,已經是全球機器人領域的龍頭。尤其是四足機器人的出貨量,佔全球的69%,市場規模佔有率達到40%以上。
其市佔率和商用性,不僅超越機器人領域的老祖宗波士頓動力,也高於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
以上三大反轉之中,還穿插着——
2025年2月8日,中芯國際官宣:完成5nm工藝驗證。
還記得前兩年的中芯國際還在14nm製程上摸索,才幾年功夫就闖進了臺積電和三星等芯片巨頭壟斷的“5nm專屬領域”。
中國汽車出口量再次超越日本,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
全年汽車出口量585.9萬量,超過排名第二日本約160萬量。
哪吒和黑悟空,全球爆火。
似乎正在證明咱們連傳統文化的再創造能力,都在對齊國際一流水平。
好似一夜之間,
在航空航天、AI、機器人、汽車工業、芯片半導體等一衆關鍵領域,東大彷彿得了天啓一般,接連趕上曾經具有先發優勢的競爭者。
就連我那個一向最喜唱空的二姨夫,都開始在朋友圈裡頻頻轉發:厲害了,我的東大。
曾經的看空者,竟排着隊的舔了起來。
還記得去年的外資投行,都是怎麼評價東大的麼?
曾宣稱A股銷戶的貝萊德,CEO在接受採訪時赤裸裸的說:
中國經濟狀況,正在從糟糕變得更糟。
以及,
高盛曾用一份報告詳細分析了國內的光伏、鋰電池、新能源、半導體等七大行業,最終輸出的結論是:
除了鋼鐵和工程機械稍好外,其他行業嚴重產能過剩。
還有,
大摩自去年初開始,幾乎每月一份“月經貼”,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句話:
中國財政及貨幣政策出臺力度低於預期。
僅僅過了一個春節,曾經的看空者,竟然全面反轉。
高盛說,
樂觀預期下,MSCI中國指數今年將飆升28%。
貝萊德說,
看好中國股票和利率債,對未來12-36個月中期中國市場保持樂觀。
美銀說,
美股的全球主導地位正在減弱,建議做多中國股票。
駿利亨德森投資說,
產業政策(如中國製造2025),已推動許多行業走向世界一流地位。
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首席執行官建議,
未來幾個月逆向投資者應該考慮,賣出美國科技股和私人信貸,買入中國資產。
這其中,舔的最狠的當屬BBC和德意志銀行。
BBC用一套名爲《中國製造2025》的紀錄片,詳細介紹了中國在AI、量子計算、新能源汽車和無人機領域的成就。
甚至,
還特麼用上了中國成語“天道酬勤”。
德意志銀行,則發佈了一份中國投資策略報告。
這份報告的標題,用的比娃哥這個野生自媒體還野、還標題黨,叫《China eats the world》。
中國吞噬世界。
這份報告,不僅標題野,內容更野。
他說,
當下的中國,並不像泡沫日本的90年代,而更像奇蹟日本的80年代初。
當咱自己還在焦慮如何走出日本“失去30年”的通縮陷阱,人家直接給咱定性“東大奇蹟纔開始”。
他說,
中國的人口下降並不會阻礙經濟發展,因爲工業機器人和國際市場擴張將彌補這一劣勢。
當咱自己還在憂慮“結婚率和出生率跌入低點”,人家直接把“喪事喜辦”的崛起邏輯都給咱找好了。
他說,
DeepSeek的發佈,是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
當咱自己還在焦慮“如何趕上AI浪潮”,人家直接告訴咱“列強就是你自己”。
娃哥看完整份報告之後,只想問一句話:
花錢了吧,花了多少?
講到這裡,你以爲娃哥會像這兩天陷入狂歡中的媒體人那般,高喊一句:厲害了,我的東大。
不不不,
恰恰相反,我想潑盆冷水!
所謂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並不是什麼好詞兒。
但凡動腦筋想想,能和蘇聯捆綁在一起的,能是什麼好詞兒。
畢竟,
蘇聯可是沒啥好國運啊。
開篇那個全球首顆人造衛星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它還有後半段。
當“那顆優美的蘇聯衛星”在太空中發出信號,美國社會的所有人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彷彿天上有一顆眼睛在時刻盯着自己,隨時從太空會扔下毀滅性武器。
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可以忍受時刻被對手掌握的滋味。
於是,
蘇聯衛星上天的第二年,
美國國會簽署《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案》,正式成立NASA,每年預算佔全聯邦的4.5%。
蘇聯衛星上天的第三年,
美國阿波羅計劃啓動,全美高校被捲入時代洪流,從公共教育轉向數學和科學課程。
蘇聯衛星上天的第四年,
美國宣佈要在10年內將美國人送上月球,國家威望在此一舉。
1959年到1972年,美國總共發射144顆衛星,並於1969年首次完成載人登月,實現對蘇聯的反超、贏得了太空競賽。
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
這場科技競賽中,美國成功孵化出了集成電路和互聯網!
以上,
纔是“斯普特尼克時刻”的全部含義。
所謂斯普特尼克時刻,是後發者雖然讓先發者感到威脅,但只要先發者認真,可能很快就會反超。
講到這裡,不知大家是否明白娃哥想表達的東西。
其實,
就是一句話:
現在慶功,有點太早。
我們只能說,
錯過前三次技術浪潮的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和先發者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同臺競爭。
絕非,
遙遙領先。
至於,
近些天情緒反轉、排着隊唱多中國的那些投行們,究竟是真的看多,還是另有目的,一切尚不好說。
畢竟,
這幫外資們,自去年9月份開始的一貫操作都是——
開會前,先一篇又一篇的寫小作文,把預期擡到天上去;開完會,不管出啥政策,眼皮不擡一下,直接開噴,不及預期。
左右橫跳,做高拍低,反覆收割。
說不定,
再過一個月,這些唱多的機構,又調轉槍頭唱空了。
大家要記住,
捧殺也是殺。
今天的這篇文章,源自於娃哥身邊三五個從不炒股的朋友,看到近期DS概念和機器人概念一片大火,疊加東昇西落、大國崛起的宏大敘事……
然後,
蠢蠢欲動,想衝進去擼一波。
說實話,
我也心動。
但心動之餘,卻總能嗅到一絲不安的熟悉氣息。
比如,
2023年春節後,外資集體唱多中國。
IMF總裁當時直接說,中國將是未來五年全球最大的增長引擎。
然後呢……
又比如,
2013-2015年,那波轟轟烈烈的互聯網+的浪潮。
然後呢……
每年節後,都有春季躁動;每波新技術,都有炒作躁動。
但是,
當所有人都開始躁動,躁動本身可能就成了陷阱。
置業邏輯:
環京:|||
武漢:城市分析
長三角:
大灣區:
瀋陽:||
大連:||
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