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牽動心情 春日憂鬱、躁鬱增
春夏季憂鬱並不少見,每年3、4月更會出現一波「桃花癲」躁鬱症潮,提醒民衆若症狀已影響到生活,應儘速就醫治療。圖爲心理諮商示意圖。(桃園市衛生局提供/陳夢茹桃園傳真)
春天來臨,隨着日照時間、下雨等季節變化,情緒障礙患者增加,近日受到股票跌停、全球經濟影響,更涌現一股焦慮憂鬱潮。醫師指出,季節性情緒障礙通常以「憂鬱」表現居多,患者可能心情低落、起伏大、提不起勁、出現強烈負面思考;每年3、4月更會出現一波「桃花癲」躁鬱症潮,提醒民衆若症狀已影響到生活,應儘速就醫治療。
隨着季節變化,民衆在特定時期感到憂鬱,被稱爲「季節性情緒障礙」,9成發生在秋冬、1成發生在春夏。雖然季節性情緒障礙以秋冬個案最多,但春夏季憂鬱並不少見,又被稱作反向季節性情緒障礙,更有國外研究指出,春季自殺率較高。
精神科醫師蔡長哲說明,季節性情緒障礙受到季節、日照改變影響,每個人發作時間不同,有些人在春天、有些人在入秋或冬天,情緒會出現較大變化,以「憂鬱」症狀爲多,心情會變得異常低落。
憂鬱症表現包括心情持續低落、煩躁、起伏大、對生活提不起勁、出現強烈負面思考,覺得生命沒有意義、很痛苦,也可能異常疲倦、不想動,或出現查不出原因的胸悶、疼痛等身體症狀。
蔡長哲表示,在北歐、北極圈國家,部分憂鬱症個案多照紫外線,對情緒有很大幫助,但也並非全都有效。若患者出現憂鬱症狀,不論輕重度,只要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就要儘速就醫接受治療。根據嚴重程度不同,輕度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也可以進行認知行爲等心理治療。
此外,蔡長哲指出,每年春天3、4月桃花開時,會出現一波躁鬱症患者,又被稱爲「桃花癲」。目前已知躁鬱症的發生與遺傳基因有關,季節變化等外在環境因素,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躁鬱症又分爲躁期、鬱期,躁症發作多爲外顯症狀,較爲明顯,包括情緒變得高亢、講話變多變快、腦中計劃要做的事變多、衝動購物、睡眠時間縮短、精力充沛等,鬱期症狀則和一般憂鬱症相同,包括情緒低迷、不想出門等。
蔡長哲說明,躁鬱症好發族羣,以女性比男性略多,比例約爲3:2,且20~30歲年輕族羣居多,也有人更年輕就發作。診斷標準上,當出現躁期症狀超過1周,就可能是躁症發作,應儘速就醫。
躁鬱症治療部分,蔡長哲表示,目前最主要的第一線治療藥物爲「鋰鹽」,能穩定神經,爲全世界第一個發現的治療躁症藥物,接受治療後約1~3周,躁症就會得到緩解,若患者未接受治療,躁症可能持續高達3、4個月。(珍惜生命 1925安心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