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博士江佳鳳擔任浙江大學博導,是喜報還是鐮刀?
今天早上看到人民日報官微發表了一篇“ 江佳鳳任浙江大學博導”的文章。
看到消息後,我隨手發了個朋友圈,說的比較嚴重:這樣搞下去,浙大,乃至所有高校都要完蛋了,錯了,已經在完蛋的路上了。
很多朋友評論留言或私信,這不是挺好的事麼,爲什麼這麼大的意見。
首先說明,我和浙大沒任務交集,和 江佳鳳也沒任何交集,完全是就事論事。咱們可以就着這件事做一個簡單分析。
一、 江佳鳳個人背景
我找到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官微上發佈的消息:2025年新進教師:江佳鳳。這裡有關於 江佳鳳的介紹。(因爲是新進教師,哲學院官網暫未收錄)
核心信息如下:
1.南昌大學文學學士,廈門大學哲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國家公派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博士導師爲 許家星教授。
2.研究方向爲朱子學、宋明理學,博士期間的研究同時涉及韓國儒學(如四七理氣之辨)及元明清四書學發展(如《增廣性理字訓》)等領域。
3.在 《哲學研 究》 《哲學與文化》等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擔任《國際儒藏·韓國編》審校專業委員會審校專家
4.先後獲國家獎學金、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學術創新獎”特等獎、二等獎,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榮譽。
江佳鳳是應屆博士畢業生,經歷相對簡單,可以做一個簡單總結:
江佳鳳是福建人,1996年生人,按照年齡和普遍學制推斷,其學習軌跡爲:2014-2018在南昌大學讀本科;2018-2021在廈門大學讀碩士;2021年-2025在北京師範大學讀博士。
江佳鳳讀博期間非常優秀:發了頂刊論文,獲得了大量獎勵。
到這裡其實不足爲奇,每個學校每年都會出這麼幾個博士。拿我來說,我博士畢業除了少一篇頂刊,其他條件和 江佳鳳也差不太多。
但人家,畢業即博導。
二、 江佳鳳的學術成果
我們再來看看 江佳鳳的學術成果。
在中國知網查詢 江佳鳳成果,只有一篇:
萬方中檢索到2篇文獻,分別發表在《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 ,屬於 CSSCI來源集刊和《徽學》,一般期刊。
還有一篇 發表在 《哲學與文化》上,是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辦的學術期刊,被A&HCI(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收錄,該期刊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認可度,被認爲是中文學界頂尖水平的學術刊物之一。
不過,江佳鳳發表在《哲學與文化》上的論文是針對其導師的一篇書評,署名江佳鳳。
《哲學研究》是哲學類頂刊,能以獨立作者在《哲學研究》發文還是非常非常厲害的!
在知網及其他數據庫中並未檢索到江佳鳳碩士期間論文。
哲學學院2025年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申請-考覈”制實施辦法及招生專業目錄中明確要求申請人要提供公開發表的論文。
三、浙江大學的百人計劃
浙江大學"百人計劃"是學校於2014年啓動實施的重要人才引進與培養項目,旨在通過Tenure-Track制度吸引並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青年人才,爲學校"雙一流"建設提供持續動力。
在浙江 大學官網公佈的《浙江大學誠聘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及優秀青年人才(更新)》一文中,提到的任職要求爲:
這個要求相當含糊,除了年齡之外,每一條都沒有明確標準。
對於百人計劃引入要求,浙大很多學院有自己更爲細緻的要求,如浙江大學微電子學院要求如下:
這個標準就比較客觀了,除了年齡之外,還有在國際高水平大學擔任過教職,發表3篇以上有影響的論文,擔任國際學術期刊編委等。
沒有找到浙江大學哲學院相關文件要求。
這說明,每個學院對招聘百人計劃有一定自主權,學科之間確實也存在差異。
但是學科和學院之間的差異太大,對於招聘人員的基本常識應該是有的。
四、 江佳鳳是否符合 浙江 大學的百人計劃標準
浙江大學各個學院有一定的自主權。
百人計劃其實對於很多自然學科的研究者非常有利,在非常年輕的時候掌握一定的先進科技,就能夠支撐起很好的科研,自然學科30來歲做教授博導的學者很多。但是,人文學科有很大不同。
根據檢索到的資料,江佳鳳最核心的成果就是《哲學研究》上的文章,當時《哲學研究》確實屬於牛刊,如果浙江大學哲學院招聘裡將發學科頂刊的博士作爲考覈標準,也說的過去。
但是從常識推理:
1.博士期間發頂刊雖然難,但絕不是個例,尤其是和導師合併發表的機會很多。
2.從目前的就業來看,即使拿着十來篇C刊或少量頂刊,還要是奔波與各個學校等招聘場上,清華北大博士最後到二線城市一般高校任教的比比皆是。
3.應屆博士連大學授課的經歷都沒有,如何承擔起培養博士的任務?
4.入職之後肯定給很大考覈任務,對於心智還不成熟,未真正經歷社會,還要面臨成家等任務青年老師,肯定面臨非常的困難。
從我的有限認識裡,江佳鳳憑着着目前的學術成果應聘浙江大學普通老師實際上也非常困難,應屆生直接進入百人計劃確實超出慣常認知。但是,能夠決定最終結果的,往往都不是表面這些原因。
如果,浙江大學其他學院都效仿浙江大學哲學院,招聘應屆博士作爲百人計劃,那麼可喜的是,浙江大學的老師平均年齡一定會降低很大,學生比導師都大很多在浙江大學比比皆是,浙江大學生龍活虎。
五、入職只是開始
除了江佳鳳事件,這幾天還有一條和浙江大學相關的新聞:
浙江大學35歲博士生導師杜鼕鼕跳樓,新聞上分析和浙大的考覈體系有關,也有說和女友有關。
不管什麼原因,只當作一個參考。
從事科研,尤其是人文社科領域,更特殊的是人文社科領域的皇冠哲學學科,需要非常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和思考,才能出成果。在浙江大學這種狂奔式科研人才的模式下,對於很多正常成長的青年老師來講不知是福還是禍!
入職纔是考驗的開始,給你多大的榮譽就要扛起多大的壓力!
浙江大學狂奔模式也不得不讓我想起很多地方政府搞的樓市錦標賽,東南大學等很多學校都已經引入浙江大學模式。希望這是一種良性的科研政策,而不會成爲割韭菜的鐮刀!